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收到患者小王(化名)及家人亲自送来的一面锦旗,题词是赠胡建达教授“医德高尚暖人心 医术精湛传四方”,患者及家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患者小王是30岁左右的青壮年,平时身体十分健康,20天前突然发现全身莫名出现青紫斑,同时小便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鲜红色,身体愈发虚弱。
一家三甲医院检查后,得知小王的病因是胃腺癌并腹盆腔及多发骨转移Ⅳ期合并大出血,医生立即向家属下发了病危通知书。然而,在输血、止血等治疗后,小王的出血症状不仅没有明显好转,甚至还出现了重症肺炎、心功能衰竭、肝功能受损等多脏器损害,医生告之几乎没有治疗好转的机会。
几近绝望之际,小王一家慕名向福医二院血液内科胡建达教授求诊。
胡建达教授立即将其收住入院,争分夺秒地完善必要的检查,确定诊断为胃部肿瘤并全身转移及合并DIC、重症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病情危殆,马上予以针对DIC的抗凝治疗、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同时抗感染、保肝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据了解,“DIC”也叫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是一种综合征,常继发于肿瘤、重症感染、严重外伤等,表现为出凝血异常,特点是病情发展快,病情凶险。
连续十几天,经历每天平均4次的抽血,密切检测相关的凝血、血常规等指标,小王终于不再出血,且能够脱离呼吸机甚者普通的吸氧,身体也逐渐恢复。
不过,在一切都越来越好的表象下,小王的血小板和凝血指标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其背后,是小王胃部的恶性肿瘤在作祟。这个恶性肿瘤,不仅倾向于恶性度极高的印戒细胞癌,而且还处于多发转移的终末期。
小王的病情凶险,在肿瘤、胃肠、消化等相关学科都有很大的治疗难度,胡建达教授始终秉承“只要有一丝治疗希望就绝不放弃”的原则,DIC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处理,给恶性度极高的原发病创造了治疗的机会,也给小王带来了生存的机会。
胡建达教授组织包括肿瘤内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疼痛科、影像科等的多学科(MDT)会诊,制定了适合小王的治疗方案,马上针对胃恶性肿瘤进行化疗及免疫靶向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小王的情况和各项指标,预防针对肿瘤治疗而产生并发症,避免了疾病进展及化疗等带来的病情恶化。
幸运的是,化疗进展顺利。用药第三天,小王的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在不用输血制品的情况下,已经趋于稳定;用药第七天,小王的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肺部炎症完全吸收,心功能恢复正常。
小王不仅能够下床行走了,心情、食欲也一天比一天好,于是,便出现了开头赠锦旗表达感激之情的一幕。
(张鸿鹏 郭熙哲 黄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