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0多岁的静秋(化名)经常出现反复胸闷、活动后易气喘的症状,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诊室就诊,其间,心脏彩超、肺部CT以及冠脉CTA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血栓指标也都呈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开始影响生活,多次就诊,进行多项检查后,仍未发现病因所在。
本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医师蔡文钦建议患者检查肺灌注显像,这才发现肺动脉段以下的影像有多发性缺损,考虑存在肺动脉小栓塞。
经过三个多月的抗凝药物治疗,蔡文钦观察到静秋的肺灌注影像缺损部位逐渐恢复正常,她的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这也证实了静秋是微血栓导致的肺栓塞。
据蔡文钦介绍,微血栓指的是直径小于200微米的血小板团块,一般的X光、B超、心电图很难发现。
如果微血栓长期大量积聚在体内,就会阻塞毛细血管,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交换,从而可能引发慢性疲劳、肌肉疼痛、头晕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
久而久之,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患者即使晚上睡得香,白天依旧会昏昏沉沉,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感染新冠后“阳康”的网友表示,在病愈后依旧经常感觉气促乏力,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需要警惕是微血栓在“作祟”。
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南非学者Pretorius和团队首次提出微血管血栓可能与长新冠的衰弱症状有关。武汉同济医院唐宁副教授等也在《血栓形成和止血杂志》(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发表的早期数据研究显示,超过70%的新冠病毒患者血液中出现了微血栓。
不仅如此,大部分女性冠心病属于小血管病变,多伴有微小血管结构损伤,体内易形成微血栓,造成微循环功能紊乱以及斑块糜烂、远端微栓塞。
久坐不动的“打工人”也处在风险中,有研究表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增加10%。
如何积极防范
1.合理饮食:吃得不要太油腻,多吃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谷物麦片、豆类、果蔬等。
2.及时补充水分: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正常人每天应摄入量为2000毫升~2500毫升。
3.经常活动:避免久坐、久站,有意识地“动起来”,每隔1小时就走一走,伸个懒腰、甩甩胳膊等。
4.戒烟限酒: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脂质、炎症细胞等在血管内堆积,从而形成附壁血栓。酒精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害,大量喝酒会引起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诱使脑血管痉挛等。
5.鞋袜宽松:平时别穿太紧绷的衣服、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6.合理用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
7.定期体检:建议亲人中有血栓患者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