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急性缺血 开通血管后会让情况更糟?

作者:林奕辰1 李先涛2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 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2 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

健康的血管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而流畅丰富的血供好比整齐有序的车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不良习惯及外伤等情况影响下,这条公路可能就会发生堵塞或者故障。

一旦发生堵塞,疏通就变得很重要。

所有情况下疏通后血管的情况都能好转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恢复血供反而加重损伤,甚至死亡。

人体大脑、心脏、肢体、肾脏、小肠等器官在急性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创伤、血管夹层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急性缺血,从而导致脑梗塞、心肌梗死、肢体缺血坏死、肾损伤等相应的靶器官功能障碍。

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可继发于像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肾衰竭、创伤等病理过程。心梗缺血再灌注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神经功能的破坏,甚至残疾;在地震、坍塌、车祸、矿难等救援现场,伤员得到了有效救治,在肢体挤压解除后存活,但他们常常得面临第二次死亡高峰,就是这个原因。由于我们肢体长时间的挤压导致肌肉坏死,当挤压解除后,全身毒性反应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急性肾衰竭等危及生命。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有哪些?

(1)自由基的作用:阻塞血管再通,局部生成大量性质活泼的氧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导致组织损伤。

(2)钙超载的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影响细胞离子通道转运,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功能代谢障碍,严重时可造成细胞死亡。

(3)白细胞的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和管壁的内皮细胞黏附引起小血管栓塞,引起微循环障碍;在血管再通后,大量的炎症细胞将释放致炎物质,导致周围组织损伤。

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容易发生的几个主要因素有以下:

(1)急性缺血4~6小时以后才恢复血流;

(2)侧枝循环未完全建立;

(3)血钠、钙、钾浓度增高;

(4)心、肾功能不全。

在临床上如何防治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呢?

(1)充分了解基础疾病,做好术前的预处理。手术前,我们应该予以控制好基础疾病,比如抗血小板凝集和他汀类的使用来减少缺血风险;使用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减少氧化损伤等。

(2)缩短缺血时间,尽早恢复血流,控制灌流的血流量及温度。例如,当下肢血管堵塞范围广、血管开通难度大、耗时长时,我们可以采用分期手术控制灌流血流量。先开通一些动脉主干,恢复肢体部分血供,通过侧枝循环的建立维持肢体远端的供血,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的再灌注手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3)对于相应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予以对因治疗;在急性肾缺血引起再灌注损伤时,会出现急性肾损害,少尿、甚至无尿症状,恶性高血压,应该予以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扩容和控制血压及血液透析等器官支持治疗;当缺血性脑卒中引起再灌注损伤时常出现脑水肿、颅内压高,应予以脱水、降颅内压治疗等。

(4)对于急性肢体缺血的病人,应该通过观察皮肤颜色,触摸动脉搏动、皮温变化,询问肢体感觉和运动改善情况来评估是否出现再灌注损伤。同时,对于在通血管后出现的肢体肿胀持续加重、张力增高、疼痛加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时候,应考虑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尽早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

下肢缺血时间长且严重时,产生横纹肌溶解,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即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此时如果患者肌肉坏死已经不可逆转,产生的毒素危及患者生命时,应考虑“截肢保命”。

(作者:林奕辰1 李先涛2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 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2 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