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省立医院医生做起了“拈花惹草”的研究

成果将惠及众多过敏患者

本报记者 林颖

陈婷主任在为患者看诊

陈婷主任在为患者治疗

陈婷团队的岳鑫在做花粉鉴定

陈婷团队的岳鑫在采集花粉样本

在今年10月的最后一天,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公众号“福建省立ENT”上,一篇“酝酿”近一年的文章——《福州一周花粉监测报告》横空出世。报告显示了今年6月8日至10月30日的花粉浓度曲线变化图,并提示了当周的致敏花粉,以及下周的花粉浓度情况。

这是福建省内首次发布的花粉监测报告,并且出自一群医生之手。

爱上“拈花惹草”帮助更多人群

花粉监测研究的牵头人是省立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婷。说起背后的原因,陈婷笑称除了接诊不少过敏患者外,还和自己亲友的患病经历有关。

陈婷在美国的博导是个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到4月当地樱花盛开,导师就会因花粉过敏而鼻塞、呼吸困难,满脸红肿,睁不开眼。真正让陈婷下决心做花粉监测研究,缘于过敏性哮喘一向控制良好的儿子在一天深夜突然喘不过气,呼吸困难。“好在我有医学背景,知道是哮喘急性发作,及时帮他用药控制。第二天出门时,我发现家门口的木棉树开花扬絮了,明白了他哮喘突发的原因。”

陈婷心想,有经济条件的过敏患者可以像候鸟一样“迁徙”,有医学背景的父母可以及时救治突发过敏疾病的孩子,但生活中还有更多过敏人群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如何才能揪出引发过敏的花粉元凶,或者提前预知花粉的威胁?

于是,陈婷带领团队与福建省农科院展开协作,从一年前开始了关于福州地区花粉情况分析的课题研究。

监测数据指导医生诊断

在省立医院一栋建筑的5层平台上,记者见到了一台国际最先进的花粉撞击采集装置。在风力的作用下,它正不断收集着空气中的花粉颗粒。

每周,陈婷团队的学生岳鑫都会收集一次花粉样本,进行染色、计数和品种鉴定,随后绘制出每周花粉品种分布的动态曲线图。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却对临床指导医生诊断、患者主动防范过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人都知道花粉容易导致气道过敏,但不知道多数情况下,漂亮的鲜花并不是引起过敏的“主谋”,平平无奇的树和草,反倒是引起花粉过敏的罪魁祸首。它们不仅出现在春天,也出现在秋天,这打破了“春季才是花粉过敏高发季”的传统观念。

“现在有了监测数据,我们发现福州城区在9、10月间,各种草类植物花粉数量突然出现了一个高峰。相应的,这段时间我接诊的过敏患者也较前几个月增长20%~30%。”陈婷说,“这很好地解释了此前一直困扰的问题:为何许多尘螨过敏控制很好的患者,在那段时间又莫名出现过敏,而他们的尘螨过敏检测是阴性。原因就在于他们身边隐匿的过敏原——草树类花粉,这些患者其实是多重过敏。所以花粉监测对医生的诊断、治疗帮助非常大。”

获益的还有众多过敏患者。避免过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于避开过敏原,因此有了监测报告,区域范围内的过敏人群就可以在花粉季减少外出、开窗,或在外出时佩戴防风眼镜、口罩,通过自我预防减少对花粉的接触,从而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和医疗费用的支出。

将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花粉图谱、试剂品种

不仅如此,开展花粉监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指导过敏原检测试剂的种类。

临床上判断某种花粉是否致敏,需要通过试剂做过敏原检测。植物的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南方植物品种较北方更多、更复杂。因此花粉过敏的检测试剂理论上要根据南北方植物品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全国开展花粉监测的医院仅五六家,以北京协和医院做得最好,它们制作了适用于北方的花粉品种鉴定图谱,因此制药企业也根据这份图谱定制花粉过敏原检测试剂。

“这些花粉过敏原检测试剂中,有很多植物品种在南方并不多见。患者花了高昂的检测费用做完整套检测,依然查不出花粉过敏原的情况十分常见。”陈婷说,“所以我们接下来首先要完成的是制作本地植物的花粉鉴定图谱,从而让厂家生产更有针对性的检测试剂。”

不过,花粉品种鉴定并非易事。显微镜下,许多小小的花粉颗粒相差并不明显,这给鉴定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不少南方品种的花粉鉴定不仅需要借助网络查找,甚至需要通过DNA鉴定,直至目前,团队鉴定出的南方常见花粉品种也只有十几个属。

“花粉的监测、鉴定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一个需要以年为单位进行采集的工作,并且要综合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陈婷说。

即便如此,陈婷依然感到这项研究蕴含的意义。花粉过敏影响的是区域性的全社会人群,情况严重时它甚至会带来聚集出现的“雷暴哮喘”。因此,她希望未来能连同更多机构,设置覆盖面更广的花粉采集点,收集更为完善的本地花粉监测基础数据,再结合医保、气象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分析,构建一套可以预测花粉品种、浓度以及花粉过敏患病概率的预报系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