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青春期少年突发精神异常 “罪魁祸首”竟然是肝病

作者:康娜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内科 主治医师

17岁少年,3年前无诱因开始出现生活懒散、学习成绩下降,未予重视。4个月前出现流涎、阵发性四肢不自主震颤,并伴有胡言乱语、行为怪异,随地大小便、情绪易激动,甚至无缘无故动手打人等行为,曾就诊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后疗效不明显,且症状加重,并发现肝功能异常,遂就诊我科,进一步住院完善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肝豆核变性”。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该疾病因为胆道排铜障碍,所以大量铜蓄积于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和脏器,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及神经精神表现,容易漏诊及误诊。

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人群

WD患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 5~35岁多发。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WD患者中,以男性多见。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神经精神系统表现

1. 肌张力障碍:早期可以是局灶、节段性的,逐渐发展为全身性,呈扭转痉挛状态,晚期常并发肢体严重挛缩。口面肌张力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和流涎等。

2.震颤:可在休息或活动时发生,最常见的是粗大不规则的震颤,也可见振幅较小的细颤,静止性搓丸样震颤较为少见。

3.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僵硬、运动迟缓或减少、书写困难、写字过小、行走缓慢,易被误诊为帕金森病。

4.精神行为异常:比较常见,甚至可早于肝脏损害和神经症状之前发生,却常被忽略。在青少年患者中,精神行为异常可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人格改变、情绪波动、易激惹甚至性冲动等。在年长患者中,类偏执妄想、精神分裂症样表现、抑郁状态甚至自杀更为常见。

5.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Wilson病患者也可表现为相对罕见的癫痫。

(二)肝脏损害

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可出现不同程度肝损伤,如无症状(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肝脾肿大或脂肪肝,但无临床症状)、急性肝炎、暴发性肝衰竭、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

(三)其他系统损害

铜离子蓄积在其他系统亦表现出相应的功能异常或损害,如肾脏损害、角膜K-F环、骨关节病、心肌损害、肌病等。青年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不孕和反复流产等。

得了肝豆状核变性,需要“挑食”

1.避免进食下列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各种动物内脏和血;贝壳类(蛤蜊、蛏子、淡菜、河蚌、牡蛎);软体动物(乌贼、鱿鱼);螺类;虾蟹类;坚果类(花生、核桃、莲子、板栗、芝麻);各种豆类及其制品;蕈类(香菇及其他菇菌类);腊肉、鸭肉、鹅肉;燕麦、荞麦、小米;紫菜、蒜、芋头、山药、百合;猕猴桃;巧克力;可可、咖啡、茶叶。

2.尽量少食下列含铜量较高的食物:牛羊肉;马铃薯、糙米、黑米;海带、竹笋、芦荟、菠菜、茄子;香蕉、柠檬、荔枝、桂圆等。

3.适宜饮食的含铜量较低的食物:橄榄油、鱼类、鸡肉、瘦猪肉、精白米面、苹果、桃子、梨、银耳、葱等。

4.建议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如牛奶等。

5.勿用铜制的食具及用具。

预防措施

生育过患者的家庭及亲属在婚、孕前应筛查是否携带ATP7B基因的致病变异。再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妊娠;Wilson病患者配偶也建议进行 ATP7B基因致病突变进行筛查。如果配偶不是携带者,孩子是不会得病,如果配偶是携带者,那下一代有50%的几率患病,需要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也可应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避免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出生,从而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作者:康娜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内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