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抗血管生成药物 不良反应“心中有数”

郑建萍 福建省立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是,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血栓栓塞、手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腹泻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多在服药后2周左右出现。高血压的处理原则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根据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按照不良事件评价标准(NCI-CTCAE),高血压可以分为5级。

1级高血压,可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2级及以上高血压则需要药物治疗,需要服用降压药。若降压药难以控制,可考虑联合使用含利尿剂的复方药物。在同时患有蛋白尿的患者中,首选ACEI、ARB类降压药。3级如果降压药难以控制,患者考虑暂停用药,血压控制后减量使用;确诊4级之后需要停用药物。

蛋白尿也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大约40%的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蛋白尿,一般通过尿常规发现。对于蛋白尿的处理,首先应密切监测尿蛋白定量和定性的变化。若出现持续的蛋白尿,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2克或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克,经治疗难以恢复时,患者需要考虑永久停药。

永久停药指征:

1) 尿蛋白2+及以上患者,若24小时尿蛋白>2g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2) 肾病综合征24h蛋白尿水平>3.5g的患者,且经治疗难以恢复。

需要重点警惕的是出血和血栓栓塞。肺癌患者可能出现咯血,胃肠系统肿瘤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少量出血可予休息、止咳、镇静等处理;若药物不能控制,患者需及时就诊。血栓栓塞事件包括下肢肿痛静脉栓塞、胸闷气喘等肺栓塞、腹痛肠系膜血栓以及头痛脑血栓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手足综合征也是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手掌和脚底变红或破损、肿胀、麻刺感等不适症状常常在受压或受力区域明显。为预防手足综合征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浸泡热水、防烫伤;避免手足摩擦受压、穿软纤维制成的宽松衣物;注意防晒、保持皮肤的清洁与湿润等,沐浴后涂抹保湿乳霜如涂维生素E软膏、凡士林、尿素软膏等。

还有需要注意的不良反应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所有患者用药前应进行基线甲功检查,治疗时密切监测。如出现乏力、行动和言语缓慢、畏寒、便秘、体重增加、心动过缓等甲减临床表现,且TSH大于10mU/L或FT3、FT4的任一数值低于正常值时应及时就医。后每4~6周复查甲功,调整甲状腺素剂量。

此外,腹泻也是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根据腹泻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5级及不同处理。一需查大便常规除外感染性腹泻后使用洛哌丁胺,一般每日不超过16mg。不超过16mg无需特殊处理;用药期间若腹泻严重,患者应采取饮食调整,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咖啡因、饮酒等措施;必要时可予止泻药治疗。

在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时,患者应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面对同时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作者:郑建萍 福建省立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