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每年的秋冬季节是脑卒中(即我们常说的中风)的高发季节。在脑血管意外中,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种比较特殊的脑出血)的总体死亡率高达40%~50%,但绝大多数在发生出血后才得到诊断和处理。
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及时发现脑动脉瘤,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很多患者可大大降低或避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乃至危及生命的风险。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表现为在颅内血管壁上形成的异常膨出。简单来说,就好比人的血管壁上鼓了一个小包,而这个小包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长大,最终破裂,导致突然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
脑动脉瘤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40~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
脑动脉瘤未破裂时,可长期无特异性症状,或仅表现为头痛。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出现。头痛通常非常剧烈(特别注意: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或从未如此严重的头痛),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量大,还可能出现昏迷等症状。据统计,有20%~30%脑动脉瘤患者第一次破裂出血就导致死亡。
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脑动脉瘤破裂的出血急性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包括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DSA是确诊脑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从而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对于未破裂且直径较小的脑动脉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且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
对于中大型、有较高的破裂风险、已破裂或有明显症状的脑动脉瘤,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手术干预。目前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开颅手术是用动脉瘤夹(类似于发夹)将动脉瘤的瘤颈夹闭,防止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介入治疗是将一种特殊导管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动脉送入脑动脉瘤内后,通过上述导管将弹簧圈填入脑动脉瘤,使得血流不再流经脑动脉瘤囊内,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等因素,应结合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每个患者的治疗方式。
如何预防脑动脉瘤及其破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脑动脉瘤及其破裂发生呢?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测量血压,按医生的建议规律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不仅可以降低患动脉瘤的风险,更是大大降低已有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2.避免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增加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风险。如果您是吸烟者,建议您尽早戒烟。
3.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多摄入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4.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风险,进而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5.定期检查。
(作者:王灯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