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成了糖尿病的常客,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糖尿病患者面临心血管疾病、中风、肾功能损害、失明等风险显著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早期发现糖尿病可以帮助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血检和尿检是常用的糖尿病诊断和监测手段,通过定期检测,可及时发现糖尿病,调整其治疗方案,减缓疾病进展。
1.糖尿病的血液检验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GLU)检验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手段之一,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能够准确反映体内的胰岛功能和血糖控制情况。正常成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应在3.9~6.1mmol/L之间,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则诊断为糖尿病。
(2)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无论进食与否,在任何时间测量的血糖值。随机血糖检测可以用于急性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若随机血糖值大于等于11.1mmol/L,则可能患有糖尿病。随机血糖检验更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而不受进食时间的限制。这种检测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怀疑自身患有糖尿病且有明显症状的个体。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后形成的血红蛋白糖基化产物,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值大于等于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2. 糖尿病的尿液检验
糖尿病除了测血糖还需要验尿?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其实尿液检测对糖尿病的监测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脏损害风险,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也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而尿检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所以验尿必不可少。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肾脏会过滤掉血液中的糖分,重新吸收后返回血液中。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水平,肾脏无法完全重新吸收糖分,导致糖类物质出现在尿液中。如果在复查尿常规过程中,反复出现尿糖阳性,一定要监测血糖,看血糖是否控制不佳,如果血糖升高伴有尿酮体,以及尿糖阳性,可以考虑诊断为糖尿病酮症,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那做了尿常规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肾脏的损害,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漏出,尿液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伤的标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筛查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而且精确度高于普通尿常规。
3. 糖尿病的血检和尿检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的血检和尿检时,这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牢记。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采血前不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可适量喝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不受饮食影响,但患者应告知医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或疾病,如服用维生素C、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会干扰HbA1c检测;贫血、血红蛋白病、终末期肾病等,其HbA1c水平都会受影响。尿糖和尿酮体的测试通常需要晨尿,2小时内送检。
总之,及时检测发现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并控制糖尿病能减轻医疗负担,降低治疗成本,对于公共卫生和社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丽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