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上接1版)

凌晨0点,内科医生洪佳祝被紧急“摇”回来救人。经过1个小时的介入手术,老陈堵住的血管疏通了,术后恢复也较为良好。

过去,这类病人是不愿意留在马医的,即使留下,区医院的医生也不敢收。2022年1月,福建附一医院马尾分院挂牌,马尾区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合作。洪佳祝等医生先后到福建附一医院接受了半年至一年的进修,今年起,洪佳祝已能独立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位心肌梗死的病人被他从鬼门关救回来。

“从理论学习到附一医生手把手教,从盯着做到独立做,现在我还常常和附一医生互相交流经验。”洪佳祝说。

福建附一医院介入科专家、福建附一医院马尾分院副院长陈一平介绍,两年来,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技术、管理理念及医院文化等多方面开展紧密交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还定期来到马尾开展义诊,打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层服务最后五公里。

肿瘤患者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需多次往返医院。家门口能治疗肿瘤,对百姓来说至关重要。今年7月,马尾区医院成立了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成为福州市区县首家的肿瘤中心,并添置多台肿瘤治疗设备,目前已完成肝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2例、肝癌DSA介入血管栓塞6例、肺磨玻璃结节消融14例、甲状腺结节消融30例,其中甲状腺微小癌消融微创治疗12例,肿瘤深部热疗54人次,毫米波照射增加免疫治疗16人次,200余人受益。

马尾区医院院长林义告诉记者,对区级医院来说,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一直是发展的瓶颈。如今,医院通过深化医联体合作,多措并举,持续在人才、学科建设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真正发挥区域龙头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马尾区医院还与福建省立医院、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孟超肝胆医院等长期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优先发展急危症病人救治,在学科建设方面,对接省、市级重症呼吸科、中医科、介入科、麻醉科、泌尿外科专家团队到院进行技术指导与学科建设,推动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肿瘤中心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邀请50多位专家到区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派出近百位医疗骨干前往上级医院接受培训;在诊疗技术方面,引进多项新技术应用,多项技术破“零”开展,门诊量提升18%,住院量提升23%,三、四级手术量提高了47%,并通过2023年第二批次胸痛中心获批认证,县域就诊率和急危症救治能力明显提升。

首创双向转诊中心

信息化推动省市区医院共管病人

医疗机构之间,往往是上转容易下转难。而区级医院上接省市医院,下达乡镇卫生院,是上转下达的枢纽环节,在分级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解决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缺乏信任而不愿意转、不知转到哪的问题。

今年3月,马尾区医院依托马尾区作为国家级的自贸区+物联网中心,成立福建省地市级首家智慧腹膜透析中心。除了提供住院治疗、后续康复等全流程健康服务外,中心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线上远程管理,让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实现居家透析。

“怎么操作,数值怎么变化,医生都看得到,很方便,也很放心。”小张说。

小张是马尾区医院智慧腹膜透析中心管理的首位病人。四年前,家住马尾的小张在福建省立医院被诊断为尿毒症,每天在家手工腹透,一天要灌注4袋腹膜透析液,三四个小时更换一次,工作生活有了很大影响。每次随访也只能往福州跑。今年3月,随着马尾区智慧腹膜透析中心的成立,小张将一款远程监控自动腹膜透析设备(PDGO)从福建省立医院带回家,开始了居家腹透。设备能自动治疗并上传数据,医护远程监控,省立医院和马尾区医院的医生共同为小张各项治疗指标把关。

今年3月,马尾区医院在福州市率先成立双向转诊中心,承担起联通上下的“总客服”角色,针对医联体、医共体渠道的病人,中心安排专人陪同检查,优先安排床位、治疗等。截至目前已接待转诊患者共计217人。

基层强了,全民健康才有稳稳的支撑。在马尾区快安下德片区,马尾区医院新院已拔地而起,该医院以三级综合性医院标准动建,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由于地处高速路口,便于收治基层转运过来的病人,医院也将成为全区的救治要塞。

在马尾区医院院长林义看来,区级医院要在发展中精准定位,与各级医院形成差异化互补,才能赢得生机。林义说,马尾区医院将继续整合优化全区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实施,不断提高区域就诊率,构建“省市—区域—乡镇”的就医绿色通道,为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