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马尾群众健康“总客服”

马尾区医院精准定位赢生机,居民有了更多健康保障

本报记者 陈坤 通讯员 林立群

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MMC的护士正利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血管弹性。

马尾区地处福州东南部,离福州主城区约20公里,常住人口29.6万。由于马尾离主城区不过30分钟的车程,过去,不少居民的就医习惯是费尽周折往福州主城区跑。

马尾区医院是区内唯一一所二甲综合性公立医院。一家区级医院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刷出存在感?近年来,马尾区医院在发展中创建了多个省内区级医院的“第一”,通过医共体和医联体多方联动,将区域医疗资源盘活,构建省市—区域—乡镇的就医绿色通道。马尾区医院也由区级医院逐渐向区域医疗中心的角色转变,区域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居民有了更多健康保障。

统筹规划“三镇一街”

基层慢病管理对接国家标准

11月30日,在马尾区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内,一台在社区并不多见的动脉血管弹性检测仪正在为入组的糖尿病患者刘大哥(化名)检测血管弹性。

“以前知道糖尿病会影响血管,但没有概念,今天一查才知道,我的血管硬化程度已经是中风险,医生说这跟我长期抽烟有关,回去要戒烟了。”刘大哥拿着刚刚出炉的动脉硬化检查单对记者说。

马尾区是省级慢病示范区,将慢病管理做深、做实是区政府的心头事。2019年,马尾区医院牵头建设全省首个MMC1+X全区模式,其中1代表马尾区医院,X代表马尾区内的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同时辐射到全区的网格化村卫生所和卫生站。

今年,在区医院的带领下,“三镇一街”(马尾区内的三家镇卫生院,一家街道卫生中心)的内分泌科医生集体前往上海MMC中心参观学习,为基层MMC的建设做筹备。“三镇一街”的MMC建成后,每周固定一天,区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都要来到下级MMC,开展指导和培训。

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吕秋实感触颇深:“基层的糖尿病管理偏健康管理,而MMC是集疾病诊疗、快速检测、数据分析和患者宣教于一体,这不仅让居民获得一站式国家级标准化的检测和诊疗服务,也让我们基层医生对慢病的管理更加规范、系统。”

据了解,目前,全区MMC入组病人近2700人,入组患者的糖化达标率从基线的28.88%提升至70%以上。

统筹发展慢病管理是马尾区医院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一环。今年10月,马尾区总医院成立,总医院以马尾区医院为龙头,“三镇一街”为成员单位。为了盘活区内医疗资源,马尾区总医院在内部设立了10个机构及具体负责人,负责协调分院之间的合作,并委派四个院领导分管“三镇一街”,做好“总参谋”的角色,根据各自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势和短板开展建设。

过去,“三镇一街”各自为政,如今各家都有了小目标。

在琅岐镇卫生院,通过专科能力建设提升,打造特色病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在亭江镇卫生院,除了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医疗,针对企业园区多的特点,加强园区职业病防治、职业病体检、急救与健康知识科普等方面工作,逐步推进企业园区就诊绿色通道。

罗星街道是马尾的老城区,有6.62万人口,老年人偏多,慢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抓基本公共卫生、慢病人群诊疗与管理及中医特色服务。

在马尾镇卫生院,辖区常住人口数近10万人,率先开展联合病房建设,加大区医院专家下沉的力量,提升服务能力。

郑育民是马尾区总医院院长助理,2022年底,下派到马尾镇卫生院担任院长。郑育民告诉记者,通过“三镇一街”的布局,挖掘医共体潜能,医共体内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优质医疗资源获得最大化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全面提升。

急危症病人愿留,医生敢收

三、四级手术量提高了47%

一直以来,作为区级医院,马尾区医院在马尾居民心中的存在感不高。在交通发达的今天,非急症患者一脚油门到福州主城区就医并非难事,而对于急危症患者来说,20多公里,可能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死距离。

今年3月的一个凌晨,家住马尾的老陈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到马尾区医院。一拉心电图,发现心率已经掉到30次/分,这类患者心脏骤停的风险很大,在马尾区急诊科医生的建议下,家属决定直接在区医院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下转6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