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性早熟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中枢性性早熟可能影响孩子成年终身高及心理健康,应引起广大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重视。让我们一同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拒绝过早的青春期到访,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孩子几岁发育算性早熟
对于儿童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可谓各国各族各有差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期的启动年龄也呈现普遍提前的趋势。根据我国最新的专家共识《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指出,7.5岁前女孩出现乳房发育,或者10.0岁前女孩出现月经初潮,9.0岁前男孩出现睾丸增大,都需要考虑性早熟的可能性。
性早熟有哪些花样
一旦确定为性早熟,我们就需要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轴)的功能是否提前启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否增加来进一步分类。“中枢性性早熟(GnRH依赖性、真性、完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非GnRH依赖性、假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都是性早熟的不同版本。
不同性早熟有啥不同
各种性早熟乍一看名字差别不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中枢性性早熟更像是青春期提前上演的预告片,按照正常的发育顺序,只是提前了一点。而外周性性早熟就像是一场不按套路出牌的表演,发育的顺序和正常的青春期不太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异性化的现象。
中枢性性早熟儿童的HPGA轴功能提前启动、GnRH升高,外周性性早熟则没有GnRH的升高,病因可能和性腺肿瘤、肾上腺疾病、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等有关。不完全性性早熟是变异型青春期,包括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肾上腺功能早现、单纯性阴毛早现和单纯性早初潮。
性早熟需要哪些检查
一旦医生怀疑儿童可能患有性早熟,绝不仅限于常规体格检查。各种检查手段,如骨龄评估、性腺彩超检查、垂体核磁共振、肾上腺CT、甲状腺功能检测、性激素测定(包括基础性激素水平检测和性激素激发试验)等,将为确诊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性早熟如何治疗 用药会有副作用吗
中枢性性早熟是否需要用药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如果需要用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GnRHa)。治疗需要个体化,其间需进行相关指标监测如性发育情况、生长速率、激素水平、骨龄等以评估疗效。调查数据显示其长期治疗总体上是安全可靠的,用药期间医生会监测药物副作用,家长不要因为恐惧激素而擅自停药。外周性性早熟应针对病因进行处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有可能发展为真性性早熟,要注意随访。
如何预防性早熟
预防胜于治疗,防范儿童性早熟需要多管齐下:
(1)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远离垃圾食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保持适度运动,促进生理平衡。
(2)减少环境干扰:尽量避免孩子接触有机溶剂、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等化学物质,减少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摄入。避免晚上睡觉开夜灯。
(3)维持健康体重:防止儿童肥胖,维护内分泌系统平衡。
(4)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学业和社交压力,保持与孩子的畅通对话,进行适龄的性教育。
(5)定期体检:提倡定期儿科体检,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6)避免药物和化妆品的滥用。
重视儿童性早熟,拒绝早到的青春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儿童性早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儿童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作者:黄欢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