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龙眼肉的药膳文化

作者:林汉钦 漳州市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 中药师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福建省第二届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

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

臂破皆走盘,颗颗夜明珠。

——明代宋钰《龙眼》

龙眼又称桂圆,明代宋钰曾在《龙眼》诗中很生动地描述了龙眼果实的特点。龙眼是亚热带果树,喜高温多湿,其花期春夏间,果期夏季。龙眼果实近球形,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是南方佳果之一,其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也正是因为其种子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故得名龙眼。

【别名】桂圆、圆眼、蜜脾、川弹子、鲛泪、绣木团等。

【来源】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

【性味功效】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煎汤、煲粥、浸酒或熬膏等,10~15g,大剂量 30~60g;或熬膏;或浸酒;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事项】由于龙眼肉属于温热食物,服食时用量不宜过大,多食易滞气,有上火发炎症状的时候不宜食用。

【药膳文化】龙眼肉为药食两用之品,有较好的滋补作用,被誉为“果中圣品”,老弱皆宜。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就记载:“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开胃健脾,补虚益智。”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功并人参”,故有“南国人参”之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龙眼肉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癌等作用。

龙眼肉在药疗食疗方面,历代古籍多有记载。如宋代《严氏济生方》中的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炒)、黄芪(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人参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蚥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清代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的玉灵膏,其主要材料是龙眼肉∶西洋参∶糖=10∶1∶1。具体制作方法:1.干龙眼去壳去核;2.准备好西洋参片,用研磨器打成粉状;3.将龙眼肉切碎,捣烂,并将捣烂的龙眼肉和西洋参末及白砂糖放在一起,充分拌匀放入炖盅里,隔水炖 30~40小时,制成膏状。服用方法:每日1~2次,每次1小勺,用开水冲服。功用:补血,益气,安神,改善睡眠,益脾胃。可治年迈体弱,神疲体倦,心悸怔忡,食欲不振,病后血虚气弱,四肢乏力,头昏,面色萎黄等。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因悲伤过度,导致魂魄出窍、心悸怔忡,俗称“丢心症”,便用桂圆汤治疗。

在民间,龙眼肉用于食疗也多有记载,如《泉州本草》记载“脾虚泄泻:龙眼干14粒、生姜3片煎汤服;妇人产后浮肿:龙眼干、生姜、大枣煎汤服。”漳州闽南妇人产后“坐月子”,必用龙眼肉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闽南“坐月子”习俗中,产妇每天要吃一只加党参、黄芪、大枣、龙眼肉、枸杞和黄曲酒一起炖的鸡;口渴时用党参、黄芪、大枣、龙眼肉、枸杞各一小把煎汤代茶饮;早晚点心可用龙眼肉、大枣、莲子、赤小豆、薏米仁、糯米、花生、红糖和姜汁制成八宝粥食用;产后水肿症可用龙眼肉30g、红枣10枚加生姜3片,炖后服用。另外,桂圆肉30克,放进500毫升水中煮沸约10分钟,加鸡蛋2个,煮片刻即可食用,经常食用可护肤养颜、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能,尤适用于女士。民间还有晨吃补脾、晚吃安神的说法,如晨起用龙眼10枚取肉,煮荷包蛋2个,加适量白糖,空腹吃,补脾养心;睡前吃10个桂圆,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作者:林汉钦 漳州市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 中药师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福建省第二届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