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年人弯腰驼背 警惕骨质疏松

作者:沈喜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些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的老年人,老人们经常也会念叨:“人老不中用了,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身体各个地方都开始疼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而来的腰酸、背疼、驼背、腿脚无力等现象,在过去认为是正常老龄化现象,而实际上幕后黑手有可能是骨质疏松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61%~64%的人都存在骨量异常的情况。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骨质疏松脆性骨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但骨质疏松早期症状隐袭,容易被忽略。为此,本文为读者解析“老年人杀手”——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寂静的疾病,骨质疏松症早期骨代谢发生紊乱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随着骨量不断减少及骨微结构破化,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折等后果。

疼痛: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或者全身骨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患者存在脊柱变形症状,如老年人驼背以及身高变矮。

骨折:是骨质疏松非常严重的一种临床表现,一般是脆性骨折,即轻微外力和简单运动能造成骨折,比如站在身高的高度或在洗澡堂滑倒。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

心理危害: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是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可控因素:是指通过努力、合理的调整、科学的治疗等方式,可以根除或改变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的防治,需要对个体进行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为疾病早期防治打下基础。目前骨质疏松风险评估工具: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的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及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骨量检测工具:双能X线骨密度(DXA),定量CT(QCT)和超声骨密度(QUS)等,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测量的结果。

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腰背痛、身高变矮、弯腰驼背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内分泌科就诊,明确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作者:沈喜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