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骨密度提示“骨量减少”怎么办

何蓓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 主管护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造成患者全身骨量的流失,且常常导致病理性骨折,对患者身心健康形成巨大威胁。所以,针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极为重要,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法的骨密度测量结果。但当我们拿到一份骨密度的检测报告时,除了“正常”和“骨质疏松”两种结果,还常常看到报告写着“骨量减少”,那这种报告具体都代表哪些含义呢?对治疗又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骨密度报告的结果是根据“T值”或“Z值”划分的。T值是指相较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密度峰值的标准差,适用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T值低于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诊断为骨量减少(或低骨量);降低≥2.5个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所以,“骨量减少”代表着骨流失已经发生,但还未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应当引起重视,及时防治。

骨密度报告显示“骨量减少”,应骨科或内分泌科就诊,由专科医生使用WHO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http://www.shef.ac.uk/FRAX)对自身骨折分险进行评估。低骨折风险患者,需进行基础防治措施:

一、调整生活方式: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2.充足日照:直接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接受足够紫外线照射。注意避免涂抹防晒霜,但需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3.规律运动: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活动;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4.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5.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6.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如清除室内障碍物,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二、补钙: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中国居民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m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mg。尽可能通过膳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500~600mg/d。

三、补充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风险等。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首先建议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可首先尝试每日口服维生素D_31000~2000U。

若专科医生评估骨折风险高,则应进行进一步规范的评估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密度报告的“骨量减少”,虽未达到“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值,但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忽略这方面的正确处理,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不良后果。骨骼是人体的支柱,骨健康和老年人晚年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正视悄无声息的骨质流失,共同守护老年人的骨健康。

(作者:何蓓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 主管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