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老年人时常遭受腰酸、腿痛、麻木乏力感等症状困扰,尤其是走不了远路,表现为走走停停——走着走着双腿不听使唤,越发麻痛沉重,需要蹲坐或弓腰休息后才可以起身再走。一旦病情加重,远距离行走越发困难,所需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这种现象医学上叫“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症状。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早在1954年就被荷兰神经学家Verbiest所描述和定义,并将其归因于腰椎管狭窄,认为症状严重程度和身体姿势有关。他将椎管直径≤12mm定义为相对狭窄,椎管直径≤10mm为绝对狭窄,此标准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对无临床症状的人群进行影像学筛查发现,约14%符合上述标准,即存在腰椎管狭窄,但由于没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
为什么会发生腰椎管狭窄症
在中老年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症通常由退行性病变引起,比如椎间盘、黄韧带、小关节退变,通俗地可理解为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椎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等狭窄而出现相应症状。根本原因则是血管受压了:神经供血血管缺血会引发感觉异常、疼痛和乏力;椎管内静脉血管受压后淤血,加剧神经根缺血可引发神经源性跛行。身体姿势改变,椎管的管径也会相应变化,比如直立或后伸时,黄韧带松弛,椎管面积减小,椎间孔孔径变小,此时神经管道相对狭窄;而身体屈曲时,黄韧带绷紧,椎管面积扩大,神经管道容积相应增加——这也是患者为什么走路过程中要向前弯腰才能缓解症状的原因。
流行病学
据统计,普通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症的患病率(约11%)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47%。该病是65岁以上人群进行脊柱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原因。一项大型研究显示,总体人群中椎管相对狭窄的患病率为22.5%,椎管绝对狭窄的患病率为7.3%。有文献显示中国该病的患病率为3.9%~11.0%,预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此数字还会更高。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治疗方案有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研究认为,未经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约70%症状不变,15%症状改善,15%症状加重。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约30%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基础治疗:通过知识的普及,患者有必要充分认识该病的发病过程、治疗方式及预后;能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正确的锻炼、规律且平衡的饮食并维持理想体重。控制体重可以有效缓解腰椎受到的压力,减缓退变的进展。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腰椎屈曲训练(如骑自行车)、肌肉协调及平衡训练、佩戴支具、脊柱姿势指导和训练等。
药物治疗:应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以消炎镇痛、缓解肌肉痉挛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为主,规范用药3个月并进行疗效评估。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应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首选微创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微创手术的方式。常见的有全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PELD)、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IPD)植入术等,目的都是以尽可能小的创伤达到神经减压的目的。比如IPD,就是根据腰椎前屈扩大椎管容积的原理而设计的。还有些病例需要在减压后施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这类病人通常存在腰椎不稳或需要多节段减压的情况,有必要进行加强的融合及固定。
(作者:许子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脊柱外科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