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细胞来源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原发性肝细胞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癌,二是肝内胆管细胞癌,三是混合性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且十分严重的疾病,是肝内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占所有肝脏恶性肿瘤的20%,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具有病因复杂、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等特征,55到75岁中老年患者为ICC发病的高危人群。WHO将肝内胆管癌定义为胆道上皮分化的肝内恶性肿瘤,可起源于肝内胆道的任何部位。
相关研究表明,ICC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最高,肝脏恶性肿瘤中近90%为肝内胆管癌,澳大利亚的发病率最低,仅为0.2/10万人,但近30年来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近30%。ICC也已经成为英国原发性肝癌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国ICC的发病率居亚洲第二位,仅次于泰国。
研究显示,ICC具有明显的性别与种族差异,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3,黄种人的发病率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两倍。近年来,关于ICC相关治疗措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 于多数患者在有症状时才就诊,病情已较为严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且ICC易复发侵袭,恶性程度高,现有的部分治疗方案成效不甚理想,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ICC的诊疗现状十分棘手,本文将对肝内胆管癌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科普介绍。
病因
肝内胆管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ICC的发生可能与原发性肝硬化性胆管炎、肝炎病毒感染、肝内胆管结石、寄生虫感染、糖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有 关,其准确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此外,研究还表明,长期饮酒、吸烟和肥胖也可能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症状
早期的肝内胆管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癌症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黄疸、发热、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并非肝内胆管癌特有,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诊断
肝内胆管癌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PET-CT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扩散。此外,肝内胆管癌的诊断还需要通过肝穿刺活检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治疗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扩散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等。目前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ICC的最佳选择。然而,由于肝内胆管癌通常在晚期被发现,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少,因此治疗难度较大。伴随着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相关研究,肝内胆管癌存在一些恶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和免疫治疗的靶点,为临床上ICC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治疗的目标通常是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
尽管肝内胆管癌的确切预防方法尚不明确,但通过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例如,减少饮酒和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定期进行体检等都可以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肝脏肿瘤,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了解肝内胆管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降低患病风险,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作者:赖建林 福建省立医院 肝胆胰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