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听力损失 老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本报记者 林颖

爱耳日义诊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也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甚至让一个人性情大变。

七旬老人耳背后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74岁的张大爷发现自己听不清已有四五年了,但他从没想过要给自己配个助听器。

因为听不清,张大爷和外人交流时不自觉地会抬高了音量,有时情绪稍有激动说话大声点,大家就觉得张大爷说话像吵架,家人也认为张大爷脾气变得有些暴躁。

还有些时候,见大家谈论事儿,耳背的张大爷想凑近了解,可大家懒得大声解释,总是搪塞过去。久而久之,张大爷渐渐地不愿参合大家的聊天,只是搬张小板凳坐在一旁,默默看着。

直到最近几个月,儿子发现原本精明的老爸变得有点“蒙”:反应迟钝了,上顿饭吃的是什么转眼就忘,甚至有时把家人的名字也弄混了。儿子带张大爷去省立医院检查,结果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而加速病情发展的原因竟是因为听力下降。

很多人不知道,听损早期不干预,会从听不清变成听不懂,最终有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事实上,声音已经不只是物理信号,它还是信息,是快乐、喜悦、悲伤、危险……是对大脑源源不断的刺激。

多数老人不曾发现自己听力受损

60岁以上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出现听觉功能下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老年性耳聋,也就是自然老化导致的听力下降。这部分听障老人占到了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50%左右。

虽然老年听力损失发病率高,且带来许多严重危害,但研究发现老年听力损失不受重视,患者筛查率低。3月1日,记者在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的“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爱耳日义诊活动中,就颇能感受到这一点。

活动现场,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听力学专家郭浩伟为前来问诊的数十位老人进行了听力检测,结果发现他们多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但相当多人都没有感觉或引起重视。

“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老人的听力损失会越来越严重,即使佩戴助听器或安装人工耳蜗,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关注老年人早期听力损失问题,60岁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至关重要。”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吴丽华说。

老年听力损伤怎么治

当确诊老年听力损失后,可以尽早干预性治疗,选择口服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措施。

如果只是早期听力损失,尚未影响正常交流,也可以服用营养耳部神经的药物,减缓听力下降的速率。

对于中重度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是目前最实用、最有效的听力补偿与康复手段,可以帮助延缓听力损失进程,并且有助于提高佩戴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更严重的听障人群,必要时也可安装人工耳蜗帮助获取听力。

吴丽华建议,老人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环境,如一些老人喜欢放大功率音箱跳广场舞等,也会对听力造成损伤,增加耳聋的风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