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B版: 上一版   
上一篇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并发症

本报记者 朱晓洁

关于糖尿病,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卫生报糖尿病交流群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很多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通常很难逆转,逐渐成为糖尿病人死亡主因。

4月19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官滨斌做客《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从预防说起,为大家解答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疑惑。

糖尿病并发症危害极大

在直播间,很多读者的提问都围绕着并发症而来。

官滨斌表示,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等。

“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能会失明。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双下肢的浮肿。”官滨斌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出现双下肢麻木,感觉缺失、感觉异常,下肢末梢、手指末梢有针刺样疼痛,晚上会痛得睡不着觉。

官滨斌提醒,需要尽早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并发症:

◆在医生指导下规律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注射。

◆空腹血糖尽量维持在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维持在小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测一次,比较好的标准应该是小于7%。

◆需要积极控制好血脂和血压。

◆建议至少每年做一次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

糖尿病不可逆转但能缓解

官滨斌表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理论上是不可能逆转的。

他介绍道,目前有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之后,体重明显改善,可以将血糖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需要服用任何降糖药物,医学上称为“糖尿病的缓解状态”,但并不等于治愈,可能在体重增加或者应激的情况下,血糖又会升高。

患者需要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长期维持糖尿病缓解状态。“糖尿病管理是五驾马车的理念,饮食治疗是基础,运动治疗是手段,药物治疗是武器,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是保障,糖尿病患教育是核心。”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

官滨斌介绍道,降糖药物的选择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肝肾功能等。

其次要考虑药物的降血糖程度、不良反应、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等,还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的可及性,以及药物的价格。

他建议,患者可以就具体用药方案和医生沟通,现在提倡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参与临床药物的方案选择,医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再进行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食用代糖食品

在饮食方面,不推荐糖尿病患者进食代糖类的食品,虽然它不增加这种热量,也不直接升高血糖,但是会有其他副作用,“像糖醇类可能会增加腹泻,果糖类可能增加脂肪肝和高尿酸血症等等”。

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食物量的控制,特别是总热卡的控制,避免进食精致碳水、高脂食物,推荐进食一些低升糖指数的食品,比如荞麦;多吃一些蔬菜,减少红肉或者精加工肉类的摄入,避免夜宵。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 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