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你快和我爸说说,他要把降糖药停了,说是什么保健品可以治愈糖尿病。”“我妈妈退休后没日没夜蹲抖音直播间,非常信那些主播说有助睡眠、提高记忆力、改善血脂等功效的保健品,结果买回来的我仔细一看都是固体饮料、压片糖果。”
《黄帝内经》指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生保健是否得法,决定健康状态和生命长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却容易陷入误区,最典型的错误认知便是将养生与服用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画上等号,甚至认为它们可以替代治疗慢性病的药品。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全科医学科林潇哲主治医师今天将为大家详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的“真面目”和养生误区:
什么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
保健品,又称保健食品,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险的食品。
功能性食品目前在我国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和法律地位,功能性食品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种明确定义的食品,如我们常见的红牛、尖叫等功能能量饮料,胶原蛋白液态饮品,益生菌软糖等都属于功能性食品。
保健品的养生误区:
误区一:把普通食品当保健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
误区二:保健品能治病
说保健品能够治疗甚至治愈疾病,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以保健品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影响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误区三:健康饮食不如直接吃保健品
年轻人往往崇尚各种“外包”:把营养均衡,外包给各种维生素补充剂;把日日熬夜,外包给所谓护肝片;把皮肤状态,外包给各种美容口服液;把心脑血管健康,外包给深海鱼油。其实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代替日常的食物为我们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
误区四:过量服用保健品
保健品过量服用,不但浪费钱财,而且可能因为过量摄入导致的毒副反应增加胃肠和肝脏负担。
误区五:撇开医生胡乱买
有些慢性病患者,不请教医生,误信“单方”“偏方”,盲目服用鹿茸、人参等补品,可能导致头晕、目赤、高血压、尿血等常见副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
误区六:价格越贵越好,功能越多越好
保健品并非价格越贵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七:“高科技”就是好
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纳米、量子、磁场、生物电、基因、干细胞等)牌子的保健品,有些产品甚至宣称可以治疗癌症、脑萎缩、帕金森、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众多疑难杂症。
误区八:保健品能延年益寿
研究发现,长寿老人有着共同的特点:积极就医;心态平和;起居有规律,睡眠质量好;饮食有节,不挑食;合理劳动、运动等很多养生优点,但唯独没有长期服用保健品。
大道至简,健康养生并不复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 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学和自律来呵护自己的健康。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远离健康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活出健康人生,打造健康中国。(作者:林潇哲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