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之为近视。全球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预期从2000年占世界人口的23%上升到2050年的50%,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除了造成经济负担外,视力损害或者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生产力、生活质量和独立性的丧失。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
遗传因素: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母亲只要有一个具有高度近视,其孩子较容易患近视,或者较早发生近视。研究发现夫妻双方均患有近视,因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其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增加大约60%,可见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关系密切;然而,遗传学不能解释一代或两代人近视患病率迅速上升现象的原因。如果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增加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周14h或每天2h),几乎可以中和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将患近视的概率降至约20%,这与父母无近视的孩子基本相同。因此,探析环境因素对于近视的影响十分重要。
环境因素:影响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①光照:实验证明光照暴露能够减缓近视发生和发展,且光照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素对近视的影响存在不同的差异;光照减缓近视发展的潜在机制,可能是由于光照诱导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能够防止眼球增大,并抑制眼球轴向伸长。②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物及二手烟逐渐被证实与近视等视力损害存在潜在的联系;人眼是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器官,极易遭受周围空气污染物中毒性成分的影响。推测长期暴露在含有 PM2.5和臭氧的空气中造成的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可能会影响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使晶状体弹性下降,最终导致近视。③昼夜节律:有研究认为,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可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有研究认为二者引起的昼夜节律紊乱才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根本原因;光、温度和饮食等因素,均可以影响视网膜生物钟与昼夜节律的同步性。
社会环境:①近距离用眼:近距离工作已经被研究证实是近视发展的环境危险因素之一;东亚国家近视患病率快速增长,与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阅读和家庭作业上有关。第三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发布,截至2023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超过了80%。②视频终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注视屏幕时间被认为在近视的发展中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时期过早接触手机、电脑等屏幕设备,更容易促进近视发展。③父母的认知:随着近视患病率的上升,父母对近视原因和近视控制认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任何改变儿童不良用眼习惯或接受治疗方案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父母对近视的了解和配合。
近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近视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会影响近视,但并不能解释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加,近视相关的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蒋建伟1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眼科 副主任医师
陈丹云 2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眼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