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手足口病 易在儿童聚集区暴发

林莺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儿科 副主任护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特别容易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的地方暴发。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儿童健康非常重要。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发病初期,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和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大多数孩子的症状较轻,1~2周内可自愈,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密切接触传播:患儿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玩具、毛巾、餐具等传播。

2.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3.经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如游泳池水等,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毛巾等良好习惯,特别是在进食前、便后和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

2.加强环境消毒:定期消毒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如玩具、餐具、桌椅和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紫外线进行消毒。

3.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

4.避免接触患儿: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家中有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5.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孩子营养均衡;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

6.接种疫苗: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疫苗,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接种。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儿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发热时可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口腔疼痛明显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

2.对症治疗: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如咳嗽、咳痰时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呕吐、腹泻时可给予止吐、止泻药物;惊厥时可给予镇静药物等。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疗效尚不确定。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可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等中药。

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因口腔疼痛导致进食困难,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果汁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如有口腔溃疡,可使用西瓜霜喷剂等药物治疗。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如有皮疹破溃,可使用碘伏消毒,防止感染。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但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家长和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促进孩子早日康复。

(作者:林莺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儿科 副主任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