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植入新型无导线起搏器 厦心完成全国首批手术

本报记者 廖小勇 通讯员 刘云芳

传统起搏器(左)与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右)的对比

6月24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王焱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高龄老人植入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为全省首例,也是全国首批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之一。

此次接受这款新型起搏器植入的是73岁的应大爷。经厦心电生理团队评估,老人急需植入起搏器提供“动力”,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

“老人家比较瘦,如果植入传统的有导线起搏器,起搏器囊袋破溃、导线磨损,引起感染的风险较大。”厦心心内科主任医师蔡彬妮表示,“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的出现,让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据了解,传统的起搏器约为手表表盘大小,通常埋植在上胸部的皮下,导线通过静脉到达心脏。导线顶端的电极固定在心脏的内侧面心肌上,刺激心肌产生收缩,患者虽然看不见但基本能摸得着设备。

与传统起搏器不同,本次植入的起搏器体积小、重量轻,大小仅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电池寿命长达12年以上,如果需要改变治疗方式或者将来要更换该系统,还可以微创取出该设备,实现可回收。

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手术,这枚小巧的新型起搏器成功植入应大爷的心脏里,老人的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显著改善,心脏重新恢复了活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