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人体主要的内、外分泌腺体之一,参与人体的消化、营养物质代谢等重要功能。因解剖位置隐蔽且症状无特异性而难以发现早/中期胰腺癌。胰腺癌治疗预后差,如果不幸患上“胰腺癌”,有哪些治疗方法?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呢?生活中如何预防其发生呢?
2022年我国新发胰腺癌约11.87万人;死亡约10.63万人。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癌症之一,其预防与早诊早治重要性凸显。
发生危险因素
不良习惯:吸烟者患病风险提升2倍,肥胖和糖尿病提升患病风险20%~50%。
职业暴露:长期暴露于甲萘胺、联苯胺、氯化烃类、镍环境等。
遗传因素:一级直系亲属罹患胰腺癌的个人,其风险增加18~57倍。BRCA1/2突变的个人风险增加3~10倍,胚系基因突变与CDKN2A/P16、MLH1/MSH2、APC、PRSS1、STK11都相关。
现代放疗技术
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IGRT)可自适应肿瘤(靶区)运动及形变,精确制导照射,疗效更佳,3/4级毒性更少。特别是MRI引导的自适应放疗(MRIgRT)是未来放疗的主流技术之一。
另有质子、重离子、中子放疗技术。
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新/辅助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仅占15%~20%(可手术比例低);术后中位生存期(mOS)15~23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20%(疗效差)。术后联合治疗尤为重要。
放射治疗联合的药物有吉西他滨、氟嘧啶类,伊利替康或脂质体剂型,铂类,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等。机制是它们减少S期的肿瘤细胞数量(而此期肿瘤细胞对放疗抗拒),同时增敏放射杀伤而产生整合效应。
可手术和边界可手术胰腺癌
术后治疗(辅助治疗)
可手术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化疗,尤其是对淋巴结阳性患者。
生存获益上,放化疗显著优于单纯放疗;放疗联合吉西他滨优于5FU,卡培他滨优于吉西他滨方案。
术中放射治疗
是对胰腺癌外放疗技术的有益补充和术中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挽救治疗。
术前治疗(新辅助治疗)
可提高可手术病人的比例;降低肿瘤体积;提高阴性切缘比例(即转化为可切除R0);筛选病情稳定或对治疗敏感的可手术优势人群;治疗未检出的微转移灶。
特别是序贯SBRT/手术是边界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病人的最佳方案之一。
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
PS评分良好,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胰腺癌:在2~6周期化疗后序贯放化疗(或SBRT)的局部控制率更好,部分病灶获得手术机会。
转移性胰腺癌
体能状态(PS)良好的病人,多药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更优。
约80%的病人终究会有顽固性的上腹部及背部疼痛,放疗联合止痛/抗焦虑效果更佳,特别是应用MRIgRT技术。
肺、肝孤立/寡转移灶:可尝试SBRT联合靶向药物,尤其是无法手术的转移灶。
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MRIgRT的SBRT联合靶向治疗(EGFR、NTRK、KRAS等的抑制剂)和/或免疫治疗。
预防与早诊早治如下:
戒除不良生活方式:禁烟酒、少食加工红肉、积极预防/治疗肥胖和糖尿病,适度运动……
减少职业暴露:包括甲萘胺、联苯胺、氯化烃类、杀虫剂、镍等化学物品和重金属的接触。
直系亲属患病的个人,应定期检查胰腺、结直肠、乳腺、卵巢等,争取早诊早治。
(作者:白志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肿瘤放射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