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器官在默默工作,那就是我们的心脏。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马达,不断地泵送血液,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提供养分和氧气。但有时候,这个小马达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心跳过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特别的“助手”来帮助它恢复正常工作,这个“助手”就是起搏器。
什么是起搏器
起搏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巨大的设备。相反,它通常只有1块钱硬币大小,重量在30克以下,因此可以轻松地植入患者的体内,起搏器内部有一个微型电池,为整个设备提供动力。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但又非常神奇。当起搏器感知到心脏跳动过慢时,它会发送一个微小的电流脉冲到心脏,这个脉冲就像是一个“启动命令”,能够刺激心脏肌肉重新开始正常跳动。
起搏器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起搏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而诞生的神奇小装置。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通过电刺激可以使心脏重新恢复跳动。于是,第一台起搏器应运而生,成为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起搏器其实并不复杂,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发电机。起搏器内部有一个微型电池,它不断提供电能。当起搏器检测到心脏跳动过慢或停止时,它会释放出微弱的电流,通过导线传送到心脏,刺激心脏肌肉收缩,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的跳动节奏。
起搏器植入
植入起搏器听起来可能很可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对简单且安全的手术。医生会在你的锁骨下方切开一个小口,然后将起搏器的导线通过静脉,一直送到心脏内部。接下来,医生会将起搏器固定在胸壁上,并将导线连接到起搏器上。这样,起搏器就可以和心脏一起跳动,成为人体内的“心脏小马达”。起搏器的出现,为许多患有心动过缓症状的病人带来了福音。它不仅能够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病人的生命。
起搏器与日常生活小百科
安装了起搏器的朋友们,围手术期应清淡、易消化,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哦!保持大便通顺也很重要。术后洗澡避开手术部位,两周后就可以正常洗澡啦!但记得轻轻洗,别摩擦到起搏器植入的地方,还要注意保暖,别感冒啦!
术后当天就可以做肢体关节小活动,循序渐进,四周后术侧肢体活动可过肩;1个月后可返回工作岗位,但术侧肢体3~6个月避免提拉重物或者做用力幅度过大的动作,防止电极移位或断裂,可散步、打太极拳等,注意劳逸结合哦!
平时记得穿宽松点的衣服,避免摩擦手术部位。避开强磁场,如:高压电、雷电,家用电器可正常使用。外出旅游时,别忘了带起搏器资料卡,过安检时要主动出示哦!避免安检干扰仪器正常工作。
自己也要学会监测病情,每天测脉搏至少两次,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脉搏低于设定值,就要赶紧去医院啦。
记得定期复查,这样可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和电池状态,更好地管理它。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接下来1年1次。当起搏器接近担保年限时,需按医生要求复查,在电池耗尽前及时更换起搏器,避免发生意外。
起搏器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伙伴,只有我们好好照顾它,它才能更好地陪伴我们哦!
(作者:汤惠君 漳州市医院 总部心血管内二科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