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先生在龙岩人民医院的体检中发现了肠道黏膜“无蒂锯齿状病变”。
据了解,在内镜下,医生较易于识别结胃肠道腺瘤和息肉,而肠息肉中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类型,因其无蒂或扁平,通常与正常黏膜难以区分,因外形隐蔽难以发现,在显微镜下隐窝呈现锯齿状改变,被称为“无蒂锯齿状病变”(英文简称SSL)。
内镜检查中,该院内镜室郑晓丽副主任医师发现连先生直肠近肛门口的位置有一处约4cm长度的黏膜扁平隆起,经过仔细辨别,怀疑发生病变,在医生的建议下,连先生住院进一步治疗。
詹冰主治医师对病变进行评估后,在连先生既往痔疮手术疤痕附近,通过ESD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了该病变,病灶标本长度超过5cm。得益于肠镜下ESD微创治疗的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连先生很快康复出院。
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连先生的扁平肿物为“无蒂锯齿状病变”,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有3%~15%的无蒂锯齿状病变将发生癌变。
据了解,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与周边正常肠黏膜没有明显的高低差,且表面覆黏液,在内镜下难以被发现且大多数SSL无症状,极少出现便血,极易漏诊,因此,SSL是结肠间期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晓丽副主任医师介绍,肠镜检查是筛查SSL的最佳手段,因其“隐匿性”,需要良好的肠道准备、充足的退镜时间、色素内镜辅助及医生经验提升SSL检出率。
SSL的临床处理多选内镜下完整切除,但连先生的较大病灶则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才能进行完整切除。ESD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优势在于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结构、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影响,便于患者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及病理分析,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