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不容忽视的消化道警报——便血

王勇杰 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中心卫生院 外科副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身体异常往往被我们忽视,然而,有些症状却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便血,即粪便中混有血液,或是排便后发现厕纸上有血迹,就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征兆。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象,从轻微的痔疮到严重的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老年缺血性肠病更要重视,都可能引发便血。

便血的定义与表现

便血指的是消化道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体外。便血的颜色和性质可以反映出血的位置和速度。一般来说,便血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鲜红色便血:通常表明出血位置较低,如直肠或肛门附近,常见于痔疮、肛裂等疾病。

2.暗红色或黑色便血:可能意味着出血位置较高,如胃或十二指肠,这种情况下的血液经过消化后呈暗红色或黑色,俗称“柏油样便”。

3.隐血:肉眼无法察觉的微量出血,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可能是早期消化道疾病的信号。

便血的原因

便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常见的原因包括:

痔疮和肛裂:这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尤其是在排便时用力过度或便秘的情况下。

消化道溃疡:如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导致出血。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肠道炎症和出血。

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便血。

肠道肿瘤:包括良性息肉和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是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异常:如血管畸形或血管炎,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便血的诊断

一旦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安排以下检查: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检查直肠,以寻找出血点和异常肿块。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和隐血,初步判断出血情况。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等,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活检。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有助于发现消化道的结构异常和肿瘤。

血液检查:评估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了解全身状况。

便血的治疗

便血的治疗取决于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药物治疗:如止血药物、抗生素、抗炎药等,针对特定病因进行治疗。

内镜治疗: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操作,如电凝、注射硬化剂等。

外科治疗:缺血性肠病需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对于严重的出血或肿瘤,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支持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贫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便血的预防

预防便血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便血的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血液循环。

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抗凝血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出血风险。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消化道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便血虽常见,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一旦出现便血,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接受适当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便血及其相关疾病。记住,健康始于细节,关爱自己的身体,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作者:王勇杰 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中心卫生院 外科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