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小导管 大作用

作者:施美满 晋江市医院 综合门诊 副主任护师

近日,57岁的孙阿姨因感染性休克急诊入院,入住重症医学科。孙阿姨入院时神志朦胧,并伴有发热症状,因既往糖尿病史,四肢末梢还出现了水肿、发黑,干性坏疽,右手背皮肤破损等症状,经治疗,孙阿姨顺利从ICU转入感染科病房。

考虑到孙阿姨自入院以来持续发热,导管穿刺口反复渗血,医生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但孙阿姨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大,且反复穿刺会增加其痛苦,为保证药物输液顺利进行,重新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迫在眉睫!

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团队根据孙阿姨病情、血管状况、合作程度、活动能力及局部皮肤情况,提出了应用迷你中线导管安全输液的方案,获得家属同意后拟定了经超声引导下加速塞丁格技术置入迷你中线导管的置管方案。

“迷你中线导管”

2021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定义外周静脉长导管(长PIVC),又称迷你中线导管,是置入浅表或深处的外周静脉,可采用传统的置管技术或更先进的操作(如加速塞丁格技术)置入。

迷你中线导管是一种新型静脉治疗工具,长度为8~10cm,对于儿童和成人: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上臂外周静脉,其尖端终止于上臂的腋静脉。

“AST技术”

加速塞丁格核心技术AST又称为一体式“无接触”技术,是指内置导丝,置管方式与 PIVC 类似,无需额外组件,操作流程连贯,便捷有效,且无需最大化无菌屏障。使用AST技术可以简化过程,降低穿刺风险。

AST技术下的迷你中线导管是做到了导管、导丝、穿刺针三合一,是集留置针与MST(改良塞丁格)优势于一体的中线导管。

“迷你中线导管”的优势有哪些

1.导管留置时间达1~4周,适用于血管条件差、静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

2.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

3.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高、使用安全、感染率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

4.患者活动方便,不影响基本的日常生活。

5.无需X线导管尖端定位,降低了医源性损伤。

6.导管流速最大可达5ml/s。

“迷你中线导管”适应症

1.输液时间1~4周。

2.持续输注等渗或者接近等渗的药物。

3.间断性输注已知强刺激,发泡剂类药物时需要加大对导管穿刺点部位的观察。

4.快速大量补液补血病人。

5.急诊需要紧急置管的病人。

“迷你中线导管”使用时需注意

2021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南中提出,不可使用中线导管持续输注发疱剂、PN或极端pH值和渗透压的液体,但是在间歇性输注已知的刺激性和发疱性药物时,需要增强对置管部位的监测,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日间化疗患者的输液难题。

静脉给药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给药途径,是患者治疗疾病、获得营养支持、平衡水和电解质的主要手段之一。“迷你中线导管AST置管”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完善医院输液通路装置种类,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输液工具选择,满足患者中短期静脉输液需求。从PICC到输液港,再到中长导管,再到当前开展的迷你中线导管,我院聚焦患者就医需求,在输液工具多元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未来,医院也将继续紧跟医疗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运用更多高效、安全的护理技术,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作者:施美满 晋江市医院 综合门诊 副主任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