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神经移位术 改善自理能力

本报记者 杨晨声

□本报记者 杨晨声

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数量惊人,高达约270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遭受脑卒中的侵袭,使其跃居为中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

脑卒中后,患者最常面临的功能障碍便是偏瘫,其中痉挛性偏瘫更是占据了高达90%的比例。对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患者而言,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但往往会进入一个恢复的平台期,进展变得缓慢。

为了增进公众对偏瘫的认识与理解,8月2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林海,受邀做客《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为广大观众分享了偏瘫的相关知识。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19万余人次。

偏瘫会出现这些常见症状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林海介绍,偏瘫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从疾病因素来看,脑血管疾病是偏瘫的首要元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显著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损伤脑部运动神经中枢,导致偏瘫。

此外,心脏病及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心内膜炎等心脏疾病形成的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可堵塞脑血管,引发偏瘫。

炎症、肿瘤、外伤以及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同样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偏瘫的发生。

偏瘫的诱发因素远不止于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等,会加剧血管硬化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偏瘫风险。

情绪波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以及妊娠等生理状态变化,也可能成为偏瘫的“导火索”。

一些疾病如高血脂、血友病等,以及不恰当的用药,都可能对脑血管造成损害,诱发偏瘫。

健侧颈7神经移位

为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开创了新途径

许多网友反映,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偏瘫患者,但传统的药物和康复手法治疗似乎效果有限。

林海医生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偏瘫,不仅是医疗上的挑战,也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偏瘫就无法治疗。

上海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法——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专门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引起的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这种手术就像是在神经上搭了一座“桥”,把瘫痪侧(患侧)和健康侧的颈7神经连接起来,让健康侧的大脑能够“接管”瘫痪侧的上肢,从而显著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

林海医生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手术特别擅长提升瘫痪侧上肢的伸展和抓握能力。同时,由于切断了颈7神经的后根部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屈肌的痉挛状态。

当然,治疗中枢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方法不止一种,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也是常用的方法。虽然SPR在缓解痉挛方面效果更佳,但它不像颈7神经移位术那样能主动改善运动功能。

因此,对于脑卒中引起的痉挛性偏瘫,将这两种手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往往能获得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更好的治疗效果。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