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一位热爱海洋的渔民。一次捕鱼过程中,他的手指不慎被鱼刺刺伤了,由于伤口较小,并没重视,只是简单清洗了伤口就继续工作。短短两天后,李先生发现手指上的伤口开始红肿、破溃、发黑,伴有剧烈的疼痛,还有畏冷、寒战和高热的症状,家里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医生立即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检查,采集了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李先生感染了创伤弧菌。
由于就医不及时,虽然伤口已经经过了专业的清创和包扎,但李先生依然付出截去一根手指的惨痛代价才保住了性命。
什么是导致李先生这次受伤的罪魁祸首呢?它又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什么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常见于海洋环境中,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致病性弧菌,有“食肉菌”之称,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弧菌。它广泛分布于河海交界水域、近海、海湾以及海底沉积物中,常寄生于贝壳类海洋生物。
创伤弧菌有两种生物学特性,一是嗜温性,在 20℃~30℃时最适宜繁殖,当水温低于13℃时,则会进入休眠期;二是嗜盐性,生存繁殖最佳的盐度为0‰~18‰,在不含盐或盐度过高的水中均难以生存繁殖。
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症状和治疗
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
(1)食用未加工熟的海产品或生食海产品:比如生蚝、贝类、生鱼片等,这种情况下,伤者死亡率较高。
(2)受伤的皮肤接触海水或海产品:比如皮肤破损时下海游泳又或者洗海鲜时被刺伤皮肤。细菌通过皮肤上的伤口迅速播散开来,引发筋膜炎和肌炎,严重者会出现败血症,甚至死亡。
易感人群
身体健康的人群一般不会轻易感染。而通常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如患有慢性肝病、血色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竭、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此外,长期酗酒的人群也容易感染。
感染症状
感染创伤弧菌后,症状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出现,包括局部皮肤肿胀、疼痛、伤口周围皮肤变黑、水疱,以及发热、腹痛、腹泻、呕吐、低血压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就医,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导致肌肉坏死、败血症,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治疗
一旦怀疑感染创伤弧菌,若出现皮肤疼痛、肿胀或腹泻及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最近有接触海水或海鲜病史,以免耽误诊疗。临床上治疗创伤弧菌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创面外科治疗、抗菌药物应用、对症支持治疗等。早期的手术干预非常重要,包括感染创面清创、坏死筋膜炎切开减张甚至截肢手术等。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创伤弧菌感染,公众应采取以下措施:
处理海鲜时应佩戴手套,避免手部受伤。
彻底煮熟海鲜,尤其是贝类等高风险食品。
避免在海水中受伤,或有伤口时避免接触海水。
若不慎被海鲜刺伤,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清水冲洗,并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若伤口被扎伤很深,最好去医院进行处理。
创伤弧菌虽然凶猛,但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提高大家对创伤弧菌的认识,了解其感染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在享受海洋资源的同时,也不忘保护自身健康。
(作者:陈凝 福建省立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