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亿人,相当于在我们身边,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糖尿病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患糖尿病
患糖尿病的人那么多,一般是因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偏向高糖、高脂、高盐,缺乏膳食纤维,长期饮食不均衡,容易引发糖尿病。加上很多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足够的运动,导致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发病人数的逐年增长和人们对糖尿病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体检时测个血糖成了“标配”。但是,拿到报告后,很多朋友却不是很清楚里面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意味着什么,有时还会因此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下面的介绍或许可以帮到您。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至少8~10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值,是人体的基础血糖值。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如>6.1mmol/L而<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有糖尿病可能,需进一步检测。
通常人们在正常晚餐后不再进食至次日早餐前,通过一晚上的消耗,人体会把白天三餐摄入的糖类等基本消耗完。但同时,人体为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会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确保血糖处于正常合理水平(避免低血糖)。所以,空腹血糖测的就是不受进食影响下的血糖稳定值,指标的准确度较强,即空腹血糖值>7.0mmol/L的,往往确诊糖尿病的概率很高。但反过来,空腹血糖并不能反映人体胰岛功能,因此未达到该标准的也会存在糖尿病可能,单靠该指标会遗漏一部分糖尿病患者。
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从第一口饭开始,餐后2个小时的血糖值。餐后血糖的正常值应<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或受损,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反映的是人体对糖的代谢能力,对于胰岛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餐后血糖会上升,也可以很快回到正常范围内。但是对于胰岛功能受损的人来说,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难以在2小时内降至正常范围,因此就出现了餐后高血糖。糖尿病初期或轻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所以,检测餐后血糖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糖尿病前期病人,早干预早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可有效地反映被测者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在4%~6%左右,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我国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控制在6.5%~7%以下。
三个指标哪个更重要
空腹和餐后血糖检测的都是瞬间血糖,和被测者当天或前后几天的生活状况有关,具有不稳定性。糖化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相当稳定,不易分解,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也能用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阶段性治疗成果,并对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糖化血红蛋白>9%时,较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也较高。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所以对于诊断糖尿病来说,最准确的是测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张杰民 泉州市丰泽区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