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1岁的陈大爷突发一过性不省人事,送至漳浦县医院后,医生了解到老人有心脏病病史,10多年来使用抗心衰药物治疗,考虑为“心源性晕厥”,且再次出现心脏骤停、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极高。
在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起搏器负责人傅发源教授的指导下,漳浦县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老人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在被红医精神浸润的千年古城——龙岩长汀县,随着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最贴近百姓的卫生院借助信息化的双翼,实现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让“云巡诊服务”覆盖到乡镇,让更多民众“足不出户”体验高水平的诊查服务。
对于老百姓来说,能在家门口看好病,就是最直接的获得感。而百姓的这一心愿也在逐步实现。
改革更用心
探索全民健康管理
院前有人管预防,院中有人管治疗,病人出院后还有人管康复,是不是能够让群众少生病?答案是肯定的。而这正是三明探索全民健康管理的路径。
2022年8月,三明市先行先试,探索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破解“重治轻防、防治脱节”。
于是,三明全市公立医院如火如荼开展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两师两中心”标准化建设。“两师”指疾病管理师、健康管理师,“两中心”是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形成闭环管护着县域百姓的健康。
清流县75岁的江大爷是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自行停药了半个月突发呼吸困难,被送进清流县总医院抢救。住院期间,该院疾病管理中心详细记录了他的病情档案,出院后每半个月都会对他随访,提醒他按时复诊拿药,并给予用药及健康指导。
疾病管理师就像“小闹钟”,定期管理着患者的健康。
家住清流县龙津镇城东村的王阿姨也觉得县里的医生越来越靠谱了:“一年多来,血压一有异常增高,就有医生‘管’。”
今年3月的一天,王阿姨的血压升到145/100mmHg,城东村乡村医师随访发现后,同步上传至慢病管理系统,系统判定她属于高血压2级黄标。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县总医院专科医师逐级分析、上转、干预治疗,两个月后,王阿姨的血压、血糖控制理想,转为绿标,转回村卫生所,由村医继续随访管理。
分级、分类、分标、分片,是三明对慢性病患者精细、全流程的管理模式。
随着医改进一步深化,今年,三明更升级了“装备”——与上海瑞金医院共建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疾病以及生殖医学、老年医学等给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南平作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农村面积大且分布散落,农民看病难、小病预防难、慢病管理难等现实问题也普遍存在。对此,2023年以来,南平创新构建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用小网格守护大健康。
一个乡镇是一个网格,一个村是一个网格,甚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网格。南平市发挥网格员防治队伍的力量,组建了972支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团队,帮助基层群众做到健康有人管、看病有人帮、服务更可及。
在2023年的年度体检中,政和县杨源村70岁的张大爷查出低钾、高尿酸血症。打那开始,杨源村卫生院医生黄仁枝格外盯紧大爷的健康。结合大爷活动后胸痛的病史,黄仁枝排查大爷疑似冠脉堵塞,果然,造影显示堵塞了99%。黄仁枝马上通知家属带大爷到上级医院手术。康复后,大爷特别感激黄医生:“是她帮忙捡回了一条命。”
福建各地“因地制宜”的医改举措,是一次次以“小切口”破解群众就医的“烦心事”的具体而生动的实践。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省医疗系统深化改革、接续奋斗的重要一年。我们期盼看到更多的聚焦“痛点”出“实招”的举措,让群众对就医获得感的体会更直接、更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