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血栓是怎样“养大”的

本报记者 杨晨声

李玮

陈鑫坛

魏小娟

扫描二维码,加入卫生报血液健康交流群,一起来问医生

10月13日是第11个“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血栓与共病”。

为进一步普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提升公众对此类疾病的认知,10月14日,福建卫生报特别邀请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玮,福建省安溪县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陈鑫坛以及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药学部主任、副主任药师魏小娟,做客《大医生开讲》直播间,共同探讨血栓的相关知识。

截至直播结束,全网观看人次39万。

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引发血栓

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快餐、甜食等),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都可能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

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因素,长期久坐不动或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中的物质易于沉积和聚集。

吸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硬化,减慢血液流动。

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害,导致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血栓。

为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他们建议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规律作息。同时,对于存在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凝血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栓风险。

药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药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与药物类型密切相关。

部分药物,如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会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或降低血小板聚集能力,进而影响凝血过程。这类药物通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部分药物,如某些造影剂(如泛影葡胺)、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如环孢素、西罗莫司、α干扰素)、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如促红素、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淤斑、牙龈出血、流鼻血等情况时,是否需要停药,取决于出血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因此,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出血症状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来处理,切勿自行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大福盛荟健康餐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