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肺癌脑转移 没救了吗

本报记者 刘伟芳

扫码添加管理员微信,加入卫生报肺健康交流群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1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

罹患肺癌,尤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不是就等于被“判死刑”了呢?

10月30日,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栏目邀请福建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黄章洲,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诊疗的相关疑问,在直播中为大家解答。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超23万人次。

肿瘤治疗,尤其是肺癌的治疗已迈入精准诊疗时代近20年,精准治疗首先要将肺癌精准分类,才能做到个体化的诊疗。

黄章洲解释,肺癌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癌细胞生长迅速,并且容易在早期出现转移。转移出去的病灶长得很快,有时候甚至比母病灶长得都大。

小细胞肺癌在治疗初期效果较好,能够完全消掉肿瘤,但容易产生耐药性,总体生存期较短。相比之下,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速度较慢,转移也相对较晚。

因此,小细胞肺癌的预后通常不如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免疫疗法的问世,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命大大延长了,这种延长是以年为单位的。”黄章洲表示,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像得慢性病一样,只通过口服药物就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从2004年后,靶向药物的问世,让治疗变得更加精准。靶向药物等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在目标部位蓄积并释放有效成分,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伤害。

黄章洲组上就有一位病友发现时已经是肺癌脑转移了,恰逢当时靶向药物问世,该病友入组新药研究,目前已生存了14年。

黄章洲建议,非小细胞肺癌病友的治疗首选通过基因筛查找到靶点,实现有靶打靶、精准治疗。目前临床已发现了十余个靶点及其对应的治疗药物。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肺癌患者只要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并接受正规、前沿的治疗手段,就很有可能实现活得长久、活得好。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