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闽东医院举办核医学诊疗应用学习班,国内核医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助力闽东医院核医学科诊疗水平提升。
“闽东医院核医学科成立十多年,但真正快速发展起来却还是这两年。”对此,核医学科副主任陈冉冉深有感触。
时针拨回2007年,闽东医院核医学科成立,缺人、缺设备让早期的科室发展举步维艰。陈冉冉回忆,当时外界对核医学了解不足,科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随着医疗设备升级换代,PET-CT等高端设备成为不少大医院的“查癌神器”,而闽东医院仍在使用较为落后的SPECT/CT。2019年,闽东医院争取到省内最后一台PET-CT配置许可证名额,得以购置了新设备。
设备有了,却没有使用设备、诊断影像的人才。“设备再高级,不用起来,就是一堆废铁。”
陈冉冉清晰记得2023年3月7日这天,闽东医院院长林成寿亲自带队前往武汉协和医院寻求支持。“对方当场就对接资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武汉协和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影像诊断等方面手把手帮扶,让陈冉冉看到闽东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的曙光。
陈冉冉介绍,闽东沿海甲状腺癌患者众多,常需远赴大城市接受手术,但术后的碘-131治疗,因核医学病房紧张而难以及时安排,影响疗效。核医学病房作为接受放射性治疗场所,需具备防辐射等功能,与普通病房差异大,建设颇具挑战性。武汉协和医院在图纸设计、空间布局到竣工投用的全过程中,提供了全程帮扶,加速了闽东医院核医学病房的建设。陈冉冉说,目前省内拥有核素治疗病房的医院不多,很多患者一般要排队6个月以上才能得到治疗,闽东医院建成的多间核素治疗病房,让患者在闽东就能获得碘治疗。
从PET-CT的正常运行到核医学病房的落地,再到远程在线讨论提高诊疗水平,武汉协和医院的资源嫁接,让闽东医院核医学科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蝶变。“医疗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持续在医疗技术、人才配套等方面给予帮扶,让闽东群众能就近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张永学教授表示。
闽东所需、协和所能。武汉协和医院不仅聚焦闽东医院此前并无基础且又急需的学科建设,还不断注入资源推动闽东医院专科建设从“大而全”向“全而精”转变。
时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姚尚龙教授多次到闽东医院麻醉科,指导学科能力建设,并捐赠便携式B超、远程教学设备,推广舒适化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在他的支持下,闽东医院麻醉科已加入中国“麻醉专科联盟”,成为福建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放射影像科加入了武汉协和“放射影像专科联盟”,每周两次的远程影像阅片活动,提升了疑难病例和罕见病的诊断水平;同时,建立了廖玉华、张永学两个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加快了心血管内科和核医学科“1+N”学科体系布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