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为何要查肿瘤指标

刘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患者小A最近挺闹心。自从发现自己体检单上肿瘤指标CEA升高到了12ng/ml,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肿瘤焦虑”:省内各大医院没完没了的寻医问药,肿瘤指标复查了十余次,CT、磁共振、PET-CT、胃肠镜、气管镜的报告能堆起十几厘米高,自己还做了厚厚的一本“肿瘤日记”,密密麻麻记录了自己的各项指标、各种症状、专家的不同建议。半年下来,人瘦了不少,却始终不能放心,计划再去北上广的大医院“深度游”一番……

患者老B最近也不太顺心。见人就拿出自己最近的体检单抱怨:这大医院的医生也不能信啊,体检就体检嘛,非要查什么肿瘤指标,结果一个带箭头的都没有,浪费钱!

他们的烦恼有必要吗?医生告诉您,没有!

肿瘤生物标志物,也叫肿瘤指标,是迄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早期筛查项目。肿瘤指标的类型广泛,可以是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物质,也可以是身体对肿瘤刺激起反应产生的物质,还可以是存在于健康人体内的无害物质,在肿瘤影响下出现了水平的异常变化。这些信号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线索,例如常用指标AFP,是目前与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高的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能够高度敏感地提示胃癌、肺癌、大肠癌等多个癌种的发生可能。同时,一些癌肿有着自己“偏爱”的肿瘤指标,比如CA153对于乳腺癌、CA199对于胰腺癌、CA125对于妇科肿瘤、PSA对于前列腺癌、SCC对于鳞状细胞癌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合理应用肿瘤指标,能够为早期发现癌症提供一定的依据。

肿瘤标志物之所以被广泛应用,还由于它便捷的操作特性和良好的可重复性。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这些并不难取得的材料均能够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来源。患者等待不超过1天就能看到结果。经济简便的特点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呼吸道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多种肿瘤的筛查与监测中。因此肿瘤科医生建议,健康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每年的体检中应该包含一次肿瘤指标筛查。而肿瘤高危人群,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携带致癌基因高危突变的人群、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应该增加筛查的频率。而那些已经发现了身体异常肿块、异常出血、异常疼痛或发热,尤其是体重不断减轻的人群,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尽快完善肿瘤指标筛查。

对于患癌低风险人群,一份阴性的肿瘤学指标报告往往意味着更低的肿瘤患病可能。但是如果肿瘤指标报告出现了旱地拔葱的“红色箭头”,是不是就意味着癌症的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癌症的诊断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并不能根据某个指标的阳性而直接判断。因为肿瘤标志物本身就像是个不总是精准的“天气预报”:一些生理或非肿瘤病理变化可能会干扰肿瘤指标的结果,比如慢性胃炎、肠道息肉、长期吸烟都可能导致癌胚抗原CEA的“假阳性”;中晚期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可能导致AFP的“假阳性”;炎症性的腹水、胸水,可能导致CA125等指标的“假阳性”等等。同时,肿瘤本身的异质性,也可能导致不同部位肿瘤发展的程度无法客观地通过肿瘤指标反应出来。例如少数情况下,肿瘤病灶的进展可能并不伴随肿瘤指标的升高等。这种情况,就需要严格根据医生的指导,是该耐心观察等待,还是需要尽快增加更进一步的检查了?

因此,肿瘤科医生提醒您,定期筛查肿瘤指标是癌症一级预防的关键步骤:一份阴性的肿瘤指标很可能是您现阶段健康的“合格证”。但是当肿瘤指标异常时候,也不应该自作主张地“对号入座”从而产生盲目的焦虑和烦恼,应当根据肿瘤科医生的专业解读寻找肿瘤标志物异常背后的真相。(作者:刘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