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每年新发病例数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率更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这么高的死亡率主要是因为早期肝癌是“沉默”的,癌细胞会默默地过度增殖,逐渐侵占整个肝脏,甚至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由于肝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很多病人诊断肝癌时、已经进展到中晚期了。
对于中晚期肝癌,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而近年来一个新角色闪亮登场了——转化治疗。它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可切除的肝癌通过综合手段使之降期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另外,考虑到中晚期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也很高,术后也可以再继续用这些术前已证明有效的方案巩固疗效。
转化治疗的成功要得益于近年出现的两个新“主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有明确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它通过药物与癌细胞结合而导致癌细胞死亡。如果把癌细胞称为靶子的话,那么靶向治疗使用的药物像是导弹,一旦导弹射中靶子,癌细胞就会死亡,而正常组织细胞则不会被殃及;所以肿瘤靶向药物又被称为“生物导弹”,主要的肝癌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与靶向治疗不同的是,肝癌免疫治疗的合作伙伴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军队”,它时时刻刻保护着机体,抵抗内部变异垃圾及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但是免疫系统并不会杀伤由正常细胞变异而成的肿瘤细胞,就像再严厉的“父亲”也不至于要杀了自己的“逆子”。而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以PD-1抗体为代表)则能使免疫系统这支“军队”解除封印开禁招,让它“杀疯了”朝肿瘤细胞冲锋。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应用也在肝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为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新路,但可惜的是单药治疗总体的有效率还是偏低的。因此,临床医生开始尝试“混搭风”,将靶向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靶免联合治疗晚期肝癌的价值不断凸显,在使得相当一部分晚期肝癌病人获得手术机会的同时,也令最终仍无法手术的病人的生存时间获得明显延长。目前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 方案)、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等已成为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随着新药物的不断上市,转化治疗可选择的策略将越来越多,肝癌靶免的一线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同价位和组合可供选择。
伴随大量临床试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晚期肝癌治疗逐步打破了手段少、转化率低的局面,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最终战胜肝癌增添了更多的信心。然而,转化治疗在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不确定性,其运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反应。例如,部分表观遗传药物可能引发非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改变,而免疫调节剂有时会引起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的发起攻击,导致自身免疫受损,引发免疫方面的疾病等。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蛋白尿、腹泻、食欲下降、疲劳、手足综合征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极少数病人甚至可能出现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心肌炎、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可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肝癌转化治疗的崛起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明显降低了肝癌死亡率,并仍有希望在现有的康庄道路越走越远。随着新药研发和联合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肝癌转化治疗的效果仍有望持续提升。已故闽籍吴孟超院士生前曾言道,希望“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现下看来已不远矣。
(作者:张翔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