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嗜甜,得从千年前说起。
早在西汉初年,闽越王就曾向汉高祖刘邦进贡糖。七百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路过福州,他惊奇地发现,这分明就是一座蜜糖之城,“制糖甚多”。
这一渊源,至今仍影响福建人饮食口味。
12月7日,“好好吃”地标美食沙龙在福州举办,美食大咖、医疗专家、健康行业从业人员、营养师及高校教师齐聚一堂,在冬日里讲述福建“甜”的滋味。
炒青菜都要放糖“提提鲜”
福建人究竟有多爱吃甜?
民国时,著名作家郁达夫来到福建后,曾在书中吐槽:“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几家真正福州馆子里烧出来的鸡鸭四件,简直是同蜜饯的罐头一样,不杂入一粒盐花。”
福州厨师和妈妈们炒青菜,总得加一调羹糖,美其名曰“提提鲜”,甚至一度“提”上了热搜,让全中国的人都记下了福州的甜。
福建省正餐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福州名匠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芳认为,如今的餐饮市场中,好像甜少了很多,她觉得,一个原因是食材更丰富了,人们会选择更新鲜的食材,这类食材依然带有鲜甜的基因,可以满足人们对甜的需求。另一个原因许多新派的餐饮进入福建市场,食物丰富了,口味和信息也都变化了,消费者会接触更多酸甜咸辣苦。
郑芳开玩笑地说,福州人的口味没有忠诚度,但有包容度,特别是“00后”主流消费群体,对单一口味和单一食材的耐受力是比较低的,我们海纳百川,能接受酸辣苦鲜,新鲜的、好吃的、有噱头的……都会成为爆款,但最后留下的,依然是本地的鲜和甜,“任何的新派餐饮和创新的东西可以有,但是,是不是能够长期持有,我觉得大家是要考虑的,福建人现在越来越喜欢食物本身的味道,这就是鲜和甜的味道”。
甜食之下的隐忧
福建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促进所负责人、福建省预防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陈锦辉与来宾们分享了一组数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7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4个成人当中有1个是高血压,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另外糖耐量异常人群数量庞大。
居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医生。她说,甘味入脾,“脾为后天之本”,适量吃甜有好处,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问题?因为过量的甜,反而会滋腻碍脾,所以要把控量,或者选择天然的糖,比如红糖、蜂蜜等。
福建的甜,从来不能以单一的“糖”来定义。
永春金橘、福州橄榄、莆田桂圆、云霄杨桃……这是福建的清甜;
漳浦杜浔酥糖、山魔芋晶……这是福建的香甜;
宁德鱼脯、泉州蒜蓉枝、六鳌紫菜卷……这是福建的咸甜。
进入冬季,谁又能拒绝一块热乎乎的烤地瓜捧在手心的诱惑呢?
福建有非常多的地理标志产品,它们本身自带“甜”,“闽一口”用独特的文创造型,深入挖掘地标产品背后的故事,一步步找回已经快要消失的传统手艺人,打造由地标产品组成的福建伴手礼矩阵,通过自主线上平台销售,给了八闽好物一个展示和销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