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利器——氯化锶

葛华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核医学科 主治医师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数据显示,晚期癌症患者60%~90%会发生骨转移,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当癌细胞侵犯到骨骼,绝大多数患者(70%左右)会出现一般止痛药难以缓解的剧烈而持续的疼痛,还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氯化锶作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有效手段,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本文将带您了解核医学科这个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利器——氯化锶。

氯化锶治疗的原理

氯化锶,是一种放射性核素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放射性同位素锶-89(^89Sr)。^89Sr具有与钙相似的化学性质,能够被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吸引,在骨转移病灶内的聚集是正常骨的2~25倍,并长期滞留在病灶内。^89Sr释放出的β射线能够对局部的癌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并减轻骨膜炎症刺激,缓解疼痛的同时,控制骨转移病灶的进展。

氯化锶治疗的作用

(1)缓解骨痛:氯化锶能够减轻由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控制骨转移:通过局部照射,抑制骨转移病灶的生长,使现有骨转移灶缩小或消失,延缓病情进展。(3)减少骨相关事件:降低骨折、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

氯化锶治疗的优势

(1)趋骨性强、疗效持久:^89Sr在骨转移病灶靶向性聚集,直接作用于患处,抑杀转移病灶肿瘤细胞,有效率达70%~90%;^89Sr在骨转移灶内的半衰期长,约50.5天,一次注射,治疗作用可维持3~6个月。(2)副作用较小、安全:相比传统的化疗,^89Sr治疗的副作用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由于β射线射程短(3mm),对患者家属、周围环境基本无辐射,故注射后无需特殊防护。(3)治疗便捷、花费少:通过门诊静脉注射给药,一针即可,不开刀、不住院,操作简单,3~6个月注射一次;该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经济负担轻。

前列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通过氯化锶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比图显示,治疗前骨显像为颅骨、脊柱、骨盆、胸骨、双侧肋骨、肩胛骨、右侧肱骨及股骨上段多发骨转移灶。^89Sr治疗9个月后复查,提示骨转移灶较以前明显变少。

氯化锶治疗的适应症

氯化锶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明确诊断的多发性骨转移伴或不伴骨痛者,且99mTc-MDP骨显像为骨转移灶具有异常放射性浓聚。(2)原发性骨肿瘤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有残留,且99mTc-MDP骨显像证实病灶处放射性浓集者。(3)治疗前1周内的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109/L且肝肾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

另外,氯化锶还可以与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唑来膦酸类药物联合治疗,经医生的全面评估,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做好毒副作用的防范,往往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治疗的疗效。所以,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患者不要气馁,当您因难忍的骨痛备受折磨、进展的病情一筹莫展时,氯化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为您带来重生的希望。

(作者:葛华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核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