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爸爸妈妈美好爱情的结晶,也是父亲母亲生命的延续。怀孕分娩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幸福之旅,但是旅途中也常常历经风浪,而产后抑郁就是很多新妈妈不得不渡的劫。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10%至18%之间,而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1.1%~52.1%,平均达到14.7%,这意味着每100位产妇当中,平均有将近15个新妈妈可能会受到产后抑郁的困扰,产后抑郁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因为产后抑郁而导致年轻的新妈妈甚至是新生儿的生命匆匆消逝的鲜活例子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令人痛惜的结局提醒着我们,产后抑郁的发生,严重影响着产后女性精神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有数据表明,近20%的产后死亡是因产后抑郁而自杀的,产后抑郁是造成新妈妈死亡的首要原因!
产后抑郁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学因素,如分娩前后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心理因素,如在适应新角色、与婴儿关系的调整等方面出现障碍;社会因素,如夫妻关系不睦、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困难等。除此之外,围产期的一些不良体验,包括分娩疼痛、产后疼痛也会加剧生理疼痛和紧张焦虑情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大量研究发现,在一些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比如腰痛、纤维肌肉痛、肩颈痛之类的症状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抑郁症状的出现,二者之间好像存在着一种互相驱动的关联,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疼痛-抑郁共病现象。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导水管周围灰质是搭建边缘系统与脑实质之间连接的主要解剖结构,包括疼痛在内的一些外部伤害性刺激的信号通过这里被传输进入大脑皮层给予反馈,同时边缘系统的一些调控情绪的信号也要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进行整合,因此二者之间形成联系,互相之间产生干扰,将神经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形成了疼痛-抑郁共病的现象。
分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过程顺利通常也都需要10多个小时,分娩疼痛被公认为是女人一生之中经历过的最难以忍受的疼痛,而且分娩疼痛管理不善很可能会导致产后痛觉过敏等不适体验。这种疼痛-抑郁共病的现象在围产期女性中是否存在呢?一项发表在临床麻醉学杂志上的研究观察了5535例施行剖宫产的产妇后发现,产妇产后的疼痛程度和产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是说疼痛程度越高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产后随访发现,产后疼痛特别是盆底疼痛症状是产后抑郁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证实了疼痛-抑郁共病现象对产后新妈妈的影响。福州大学附属福建省立医院麻醉团队进行的一项产后随访观察也发现,对痛觉更为敏感的产后新妈妈们,她们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也相应地提高,新妈妈自身的痛觉敏感性对预测其是否发生产后抑郁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产妇围产期疼痛的程度和时间延展度对于产后抑郁的发生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上研究提示我们,有效管控分娩期疼痛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随着现代医学尤其是麻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分娩镇痛技术的出现让产妇不必再一味忍受分娩的痛苦。2018年8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中强调应优先发展分娩镇痛技术,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关注人民群众对舒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体现了对每一位新妈妈的尊重与呵护。关爱新妈妈,从围产期镇痛开始。
(作者:陈宇 福州大学附属福建省立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