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玩具,你见过吗?磁力珠,也叫巴克球,是一种由强磁性材料制成的小珠子,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表面镀有各种鲜艳丰富的颜色,单是视觉上就很有吸引力。这种珠子有很强的磁性,可以在无需其他工具的情况下,轻松地互相吸引、连接,这样就能任意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和结构。因玩法多样,且价格亲民,磁力珠已成了当下网红玩具之一。
不少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对于新奇世界的探索,会购买磁力珠给孩子玩。殊不知,在不经意间,它们却成为家中的“隐形杀手”!五颜六色小巧玲珑的磁力珠看起来和糖果很相似,放在嘴里沙沙凉凉的,孩子在玩耍时,不知不觉间就被诱惑着一颗一颗地吞下去……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磁力珠,它可是由号称“万磁之王”的钕磁铁(钕铁硼磁铁)制成的,医院的磁共振机器用的就是它。这种强力磁铁,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磁性最强的磁铁,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00万倍,可以吸附自身640倍的重量!按照国际规定,14岁以下儿童使用玩具的磁力不得大于50高斯,然而一颗磁力珠的磁力就可高达近5000高斯!有人做过实验,两颗磁力珠能够隔着88层A4纸吸在一起,厚度达1.1厘米,而这个厚度是儿童肠壁厚度的9倍!这些色彩斑斓的珠子一旦进入人体消化道,超高的磁力使得它们不会像塑料球、玻璃珠等其他异物一样,能随着胃肠的蠕动被排出体外,而是在翻滚的过程中隔着胃壁或肠壁牢牢地彼此吸附、簇拥成团,造成肠梗阻、肠扭转。长时间的强大外力挤压之下,薄薄的肠管壁不堪重负,缺血、缺氧直至坏死、穿孔!如果吞下的珠子数量多,还可能造成多发穿孔!浙江就曾有一4岁女童因误吞61颗磁力球,引发14处肠穿孔的惨痛案例!
糟糕的是,大多数孩子在误吞磁力珠后不会立即有不适症状,因此不会告诉大人,往往等到几天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家长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许多患儿都是在已经出现胃肠穿孔,甚至休克等严重情况时方才就医,经过医院多番检查之后,家长才被医生告知磁力珠是罪魁祸首。悲剧来得猝不及防,发现得早的尚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若抢救不及时,很可能最终死亡。
别以为只有低龄的孩子才可能遭遇磁力珠的危害,安全隐患在涉世未深的大孩子身上同样存在。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在性启蒙阶段对生殖器官充满好奇,想探索感知,于是就会尝试将磁力珠从尿道口或阴道口塞入,其后发现无法取出才被迫就医。广东深圳曾有一名13岁的男孩,因为好奇往自己尿道塞了磁力珠,直到出现尿血才到医院就诊,手术医生从他的膀胱里总共取出186颗磁力珠!
近年来,国内外频频爆出儿童因磁力珠事件就诊,最后不得不通过手术取出,甚至死亡的报道。2012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曾宣布禁止销售磁力珠,并将市面上所有在售的磁力珠召回。但好景不长,经过创始公司Zen Magnets一番诉讼,2016年这一禁令又被废除,磁力珠重新回到商店。我跟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曾明确提出:“磁力珠不适合14岁以下儿童玩耍,尤其是3月龄到2岁的幼儿。”市面上正规的磁力珠玩具外包装上通常也会标明:“误食本产品后可能会导致肠道严重损伤,甚至死亡”“本产品只适合十四岁以上或成人使用”等字样。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中小学、幼儿园门口的玩具店、文具店里,以及各大购物平台上,依然随处可见磁力珠的身影。为了孩子的安全,请您不要给他们购买磁力珠之类的强磁玩具。
一旦发现孩子可能吞食了磁力珠,请立刻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好奇心,更不要高估了他们的自我判断和保护意识。生命只有一次,切记谨慎小心,以免发生无可挽回的悲剧!
(作者:黄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