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脑局部血流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或早期预警。一级预防是指发作前的疾病预防,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防可控的措施。
脑卒中的早期信号
口角,舌头歪斜,不自觉流口水,面瘫,单侧肢体或偏身麻木,视力模糊,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言语不清。
眩晕、恶心和呕吐,平衡失调,转头或仰头时,双下肢无力而跌倒,可很快自行站起,无意识丧失。短时间记忆丧失,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
及时排除脑卒中的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少、超重肥胖、感染等。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心理治疗、自我监测等措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2.控制饮食
限制钠盐摄入。成人每天食盐小于5克(各种含盐成分高的腌制品、火腿、酱油等应计算在内)。每天食油约20~30克。不食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鱿鱼、鱼子、脂皮等。使用定量的盐勺和含有刻度的油瓶。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多吃蔬菜、补充奶类,多吃低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大麦、苹果、柑橘等。
3.运动治疗
根据年龄和血压、血糖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骑车、做操、太极拳等。运动时间每天30~40分钟,每周150分钟,保持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计算方法:心率=170-年龄)。
超重或肥胖者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m^2。糖尿病患者不可空腹运动。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果。高血压患者三级高血压≥180/110mmHg、血糖>14mmol/L暂时不能运动 。
4.药物治疗
防治高血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依据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将血压降至130/80mmHg 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 以下。
防治心脏病,以房颤最为重要,房颤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4倍。预防措施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
防治血脂异常,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
防治糖尿病:脑卒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及病情控制情况有关。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药物治疗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药物如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注射用胰岛素。
5.戒烟限酒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速血管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酗酒者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任何时候戒烟都是有效的。限制饮酒,一天不超过饮酒量:白酒50克,黄酒100克,啤酒500克,女性减半。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6.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
应用叶酸、维生素B_6和维生素B_12联合治疗。
7.控制各类感染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8.情绪压力管理
情绪稳定、睡眠充足、心理平衡在疾病的预防中起重要作用。保持乐观情绪,不焦虑、不悲观,使用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疗愈。
(作者:王志惠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护理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