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夏日炎炎 谨防中暑

蔡淑贤 漳州市医院 MICU 主治医师

炎炎夏日,全国各地迎来持续高温天气,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频繁发布。在这样高温环境下,中暑病例显著增加。大家在高温天气外出时,切记做好预防中暑的准备。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高温、高湿、通风较差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因素外,工作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中暑的常见诱因。

中暑的分级及救治原则

中暑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分为三级: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多汗、口渴、四肢乏力、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给予降温、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体温往往升高至38℃以上,患者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全身疲乏、心悸、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偏低、动作不协调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度中暑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伴有疼痛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有关,最常影响小腿、手臂、腹部和背部肌肉。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救治原则: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轻症者口服补液盐,脱水者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并做好积极转运准备。

热衰竭是由运动产热、出汗过多,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恶心、头晕、头痛、肌肉痉挛、疲乏无力。一般出现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发展为热射病,应立即送往医院。

救治原则: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采用冷敷、擦浴、吹风扇等反复迅速降温,当血容量严重减少、电解质紊乱时需静脉输液。

热射病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身体体温迅速升高,在10~15分钟内,体温可达到40℃以上,可出现精神错乱、昏迷或四肢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可高达70%~80%。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运送途中注意做好物理降温处理。

如何预防中暑

一、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环境

尽量待在室内凉爽、通风或有空调的地方,避免在高温天气外出。如必须外出,外出时穿着质地轻薄、通气、宽松和浅色衣服。应行走于阴凉处,并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及太阳眼镜,使用遮阳伞等。

如果需要在高温、高湿环境工作,应随时留意自己及身边同事的身体状况,适当休息及补充水分,尽量缩短连续工作时间,最好每工作30分钟左右就到阴凉通风处休息5~10分钟,并及时补充水分。

二、补充水分

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可饮用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饮料,以免身体流失更多水分。

三、注意饮食和作息

饮食清淡,低脂高蛋白饮食,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较多水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平时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总之,夏日高温中暑很常见,通过正确的预防和积极应对,可以有效减少中暑带来的危害。让我们在夏日保持警惕,做好防暑准备,呵护好自己的健康。

(作者:蔡淑贤 漳州市医院 MICU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