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黄疸背后的秘密:认识与应对婴儿黄疸

林翊君 福建省儿童医院 消化营养科 主治医师

黄疸:不只是皮肤黄了那么简单

黄疸这个词听起来并不陌生,很多宝宝出生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如果黄疸持续不退会给宝妈们造成严重的困扰。有些黄疸可以自然消退,但有一部分黄疸属于胆汁淤积症,会有严重的后果。本文将带您了解黄疸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诊断方法,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这一健康问题。

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皮肤、眼睛的白色部分(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出现黄色的现象。如果仅是皮肤黄,而巩膜不黄,有可能是进食过量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引起,则不属于黄疸。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它首先由衰老的红细胞分解产生,然后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胆红素会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如果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而引起黄疸。

黄疸的分类

黄疸可以根据其成因分为几类:

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快,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出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如最常见的ABO血型不符的溶血,即母亲为O型血,宝贝为A型或者B型血引起的溶血。

肝细胞性黄疸:肝脏本身出现问题,如遗传代谢性因素、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等,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导致胆红素无法排出肝脏。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到肠道,导致胆红素回流到血液中。婴儿期最常见的严重的疾病是胆道闭锁,可表现为白陶土样的大便,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其他类型的黄疸:由于遗传性缺陷,如Gilbert综合征,导致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受限,引起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还有一类黄疸更为常见,即母乳性黄疸,原因是母乳可以使得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和UGT1A1基因的多态性,表现为出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可持续最长至3月,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其间若停母乳3~4天,黄疸则明显减轻。母乳性黄疸对婴儿没有太大伤害,因此不需要过多干预。

胆汁淤积症的概念

胆汁淤积症属于黄疸的一种,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胆汁分泌或者排泄障碍,导致胆汁成分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从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生化指标上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及时甄别和干预。

诊断婴儿胆汁淤积症需抽血查肝功能,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可诊断:

① 血结合胆红素>17.1 μmol/L;

② 直接胆红素>17.1 μmol/L且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率>20%。

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出生后黄疸持续2周不退,或者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3周不退,应及时化验肝功能看有无直接胆红素的升高来排除胆汁淤积症。

黄疸的治疗

黄疸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常规户外活动即可。虽然已明确日光直接照射能够降低黄疸水平,但由于裸露的婴儿直接暴露于阳光下有出现日晒伤的风险,所以不推荐将其作为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当黄疸仪经皮肤测黄疸数值大于15mg/dl时可暂停母乳3~5d,改人工喂养。若数值大于20mg/dl时则需住院光疗,并进一步查因。

结语

通过本文,您应该对黄疸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它不仅仅是皮肤发黄那么简单,而是可能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和多种潜在的健康风险。及时发现黄疸背后的病因,对于我们维护婴儿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作者:林翊君 福建省儿童医院 消化营养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