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追踪忽大忽小的肿块

丁华 福建省立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张大娘是一位农村务农女性,三年前,受儿子所托来照顾孙子,因为长期劳累,瘦了不少,家人因此为张大娘安排全身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超声报告显示肝内有一个5~6cm的肿块。这可吓坏张大娘一家,良性?恶性?为何距离上次检查过去仅仅半年,就出血这么大的肿块,磁共振进一步检查显示为血管瘤可能性大。第二年张大娘再次复查,肿块和先前大小相当。第三年张大娘再次遵医嘱复查,发现肿块变小了……

临床医生经过追踪发现,张大娘原来身形较为肥胖,诊断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脂质在肝细胞中沉积,当脂肪含量在5%~10%诊断为轻度脂肪肝,当脂肪含量在10%~25%诊断为中度脂肪肝,当脂肪含量在25%以上诊断为重度脂肪肝。超声下最常见的特征为远处白茫茫。而血管瘤在超声下常显示为稍高回声,部分为稍低回声。在白茫茫的背景下,血管瘤被遗漏了。因为劳累,张大娘减重使脂肪肝程度变轻,因此血管瘤浮出水面。而最近一次的检查又因为体重稍微增加再次使肿块变得模糊了。而通过磁共振表明血管瘤还是原来那个大小的血管瘤。

肝血管瘤作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流学说主要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发育异常学说、后天性激素刺激学说。大多数肝血管瘤增大不明显或生长缓慢,小的血管瘤几乎没有症状,对身体无碍。随着辅助检查的普及,血管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临床症状与肿块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及肝实质累及程度有关,较大者可表现上腹部不适、肝肿大等症状,巨大者可出现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如胃及十二指肠受压等相关症状。部分病人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体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血小板有关。当出现并发症时寻求临床治疗。

目前尚无研究指明脂肪肝是否会导致血管瘤的形成。单纯脂肪肝变性可能进展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脂肪性肝炎,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还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再进展为脂肪性肝硬化,从而形成脂肪性肝炎合并肝硬化。这一过程可能引发肝脏疾病,可能伴随出血,甚至进展为肝细胞癌。如果只是单纯脂肪贮积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尚且能恢复肝脏功能并逆转这一疾病进程。但当进展为肝硬化后,疾病进程不可逆转。因此检测和监测脂肪性肝病以及是否进展为肝硬化非常重要。虽然肝活检是肝脏脂肪量化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患者耐受性差,可能产生并发症等原因,而CT存在辐射的原因、磁共振存在检查时间长、费用较高等因素的限制,临床医生更倾向患者定期在彩超下监测。超声具有普及广泛、操作简单、没有电离辐射、可重复、费用低等优点。现在超声新指标衰减系数可用于量化测量脂肪肝程度。

除了定期监测,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就是适当地减轻体重。首先是合理的饮食摄入,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都会使体重增加,除了脂肪肝,也可能增高糖尿病、高血压患病风险。当诊断为脂肪肝,可针对程度适当增加素食、高蛋白、水果在饮食中的比例,减低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在饮食中的比例。此外尽量不喝酒或少喝酒,肝脏是酒精代谢的重要器官。增加运动量以及调整健康作息也至关重要。正确看待疾病并定期监测,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应对疾病的最佳方式。

(作者:丁华 福建省立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