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别再“雾里看花”,雾化吸入要知道

夏爱芳 厦门市第三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 主管护师

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是下呼吸道感染、慢性气道疾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痰液潴留会造成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重者可阻塞气道,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有效祛痰特别重要。其中雾化祛痰治疗可使药物直达气道,起效迅速、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小,且应用方便。因此对儿童、老人等配合治疗不佳者,也非常适用。那么什么是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治疗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展开说说:

雾化吸入是将药液放入雾化装置,由雾化装置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一种治疗方法。

雾化吸入时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雾化装置的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有氧化雾化和超声雾化及空气压缩式雾化。雾化的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有效雾化颗粒直径为0.5~10um,以3~5um为佳,其中粒径5~10um雾粒沉积于口咽部,粒径3~5um雾粒主要沉积于气管、支气管等,粒径小于3um雾粒50%沉积于肺泡。因此要根据治疗需要选择适合的雾化装置。

2.雾化的药物: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常用的雾化药物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黏液溶解作用、黏液调节作用、黏液动力作用。

黏液溶解:代表药物有吸入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直接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

黏液调节:氨溴索、布地奈德、异丙托溴氨等。

黏液动力: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后雾化,雾化前需要了解药物之间是否相容,药物用量与雾化装置是否匹配。另外剂型也要注意,要选择说明书上可以用作雾化的药物,以免影响疗效。

3.雾化时间:常规雾化时间为15~20分钟,雾化时间过短,起不到治疗效果,过长则呼吸道湿化过度,引起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等。

4.雾化时的体位:建议坐位或半坐卧位,有利于吸入药物沉积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5.吸入的方法:雾化的目的地是下气道,鼻腔口径小,黏膜鼻甲弯曲,粒子经过时更易沉积。为避免浪费,气雾经口腔比鼻腔恰当。所以要采用嘴吸鼻呼的方法。无需刻意用力呼吸,只需在正常呼吸的基础上间断辅以深而慢的吸气即可。

6.雾化过程中的配合:雾化治疗时,雾化前后注意点:雾化前要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减少误吸、降低吸入阻力,避免过多的药物沉积于口咽部。女性患者和小儿治疗前不要涂油性面霜,避免药物被面部吸附,引起副作用。雾化后,立即清洗脸部、漱口,以减少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另外,痰多、咳痰无力患者在雾化前,要先协助患者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尽量清除痰液,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7.雾化过程中的病情观察:警惕支气管痉挛,当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温度过低、浓度过高、一时雾量过大时,有可能诱发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对有肺部基础疾病或存在气道高反应的患者,要谨慎实施雾化吸入,在雾化过程中观察并做好支气管痉挛的治疗准备。另外也要警惕其他不良反应,如吸入引起的咳嗽和轻度鼻咽、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情况,一旦出现可采用间歇雾化或停止雾化治疗。吸气过深引起的咳嗽建议吸入期间正常呼吸。

8.雾化装置消毒与保存:选择一次性管路、面罩或口含嘴,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面罩、储药罐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晾干后放清洁袋内保存。疗程结束后,管路和面罩及储药罐按医疗垃圾处置,不得留作下次使用。

雾化吸入治疗虽简单,但也存在一定风险,需遵嘱治疗,加强观察。

(作者:夏爱芳 厦门市第三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