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感染引起的一种肺部炎症。它主要影响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能够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在秋冬季节尤为多见。支原体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常见,但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感染病例也有所增加。由于其起病缓慢,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因此常被忽视或误诊。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小致病微生物,它缺乏细胞壁,直径为125~150纳米,长1~2微米,能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与分裂繁殖。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支原体对许多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具有天然耐药性。
支原体肺炎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内均具有传染性。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起病初期可能仅有头痛、轻度发热和身体不适,随后可能出现咽痛、咳嗽等。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黏液性痰。支原体肺炎还可引起一些特殊症状,如高低不平的红色皮疹、胃部不适、呕吐或腹泻、肌痛以及关节疼痛。
支原体肺炎的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如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血液系统(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血管系统(如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和运动系统(如特异性肌痛和关节痛)。老年人及患有慢性心、肺、肝、肾等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且病情往往较重。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乏力等。血液检查可评估炎症程度和感染情况,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实验室检查通常使用咽拭子或鼻拭子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或CT扫描,可观察肺部病变,显示多种形态的浸润影,有助于辅助诊断。
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饮食均衡,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成人和儿童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通常使用较轻的剂量,且疗程较短。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给药,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更加谨慎。婴幼儿使用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时应特别小心,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老年人由于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更易发生并发症,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日常保健,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者能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应更加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作者:谢小明 闽侯县洋里乡卫生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