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男童为何一到学校就说不出话

专家提醒:警惕选择性缄默症

本报记者 张鸿鹏 通讯员 曾婧琦

今年6岁的小明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平时乖巧听话,虽然有些胆小,但学习成绩不错,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乖孩子。最近一个多月,老师突然反映,小明在学校说不出话了,只会一边发出呀呀声音,一边用手比划,写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但他妈妈却说孩子回到家里说话都挺正常的呀,只是最近家长工作忙,没怎么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妈妈心急如焚,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海院区儿童发育行为及学习困难门诊就诊。经过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及心理专科医生们多方会诊检查,考虑孩子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另外,发现孩子还有近视和散光。经过治疗和训练1个多月,孩子终于在外人面前慢慢地能开口说话了。经过医生护士了解,才发现原来孩子由于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又经常被同学欺负,就不敢说话了。

据了解,“选择性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并已经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顽固的沉默不语现象。

福医二院儿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林良烽表示,此症被认为是小儿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形式。患儿在家中往往能正常主动说话,但在学校“拒绝”同老师或同学说话。多在3~5岁起病,女孩比较多见。

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增多,导致“选择性缄默症”有增多趋势。林良烽介绍,该病准确诊断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检查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才能诊断。治疗比较麻烦,但多数患儿可治愈。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能长期保持缄默,直到青年初期。有的可影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不少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常常只关心孩子饮食,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关爱,甚至用一部手机代替交流,任凭孩子不停玩游戏,从而导致视力下降或抽动障碍、孤独症等发育行为或懦弱、偏执、躁狂等心理问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