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李某在福州街道采风时,偶遇在街道做结直肠癌筛查的方医生。方医生热情地邀请李某参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检测。三天后,李某接到医院的电话,通知他去医院做内镜检查行进一步确认,最终确诊为早期结肠癌。在经过内镜手术后,李某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热爱的摄影一线。家人很疑惑,毕竟李某才47岁,为什么会得结直肠癌呢?那么什么是结直肠癌呢?
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也称大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近的流行病学报道显示,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大肠癌盯上了!
引发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
1. 年龄
年龄是大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大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科研人员通过对2003—2007年中国大肠癌发病与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当然,很多年轻患者筛查出来的大多数是早期癌,内镜下即可完全切除,无需手术、化疗等),发病率在80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197.4/10万人)。
2. 家族史
大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大肠癌家族史与大肠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已得到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表明,有一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大肠癌时,该个体患大肠癌的总体风险比为2.24;当家族中有两名以上亲属患有大肠癌时,总体风险比将增至3.97,因此建议大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提前至40 岁行结肠镜筛查。
3. 既往史: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肠息肉是明确的大肠癌危险因素。据统计,有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进展会快。
炎症性肠病也是明确的大肠癌危险因素。曾有研究认为,约2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发病10年内发生大肠癌,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
4. 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中,吸烟、饮酒、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被认为是大肠癌的潜在危险因素。饮食因素中,高红肉、高脂肪和低纤维素摄入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5. 2型糖尿病
体内和体外研究均表明高浓度胰岛素可以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 存在胰岛素抵抗,诱导体内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对肿瘤发生起重要作用。最近一项纳入41个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发现,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大肠癌发生率增加27%,大肠癌死亡率也明显增加20%。
如何预防大肠癌
1. 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饮食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素和粗制碳水化合物为主,适当控制红肉摄入量。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筛查检查。40岁以上人群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和切除息肉,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
大肠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大肠癌也是一种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所以预防大肠癌应从小事做起。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饮食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素和粗制碳水化合物为主,多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如肿瘤指标CEA、粪隐血,有高危因素就定期筛查肠镜,发现息肉及时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让结直肠癌无处遁形。
(作者:蒋家莉 福建省肿瘤医院 内镜中心 护师
林娟 福建省肿瘤医院 内镜中心 护师
施宏 福建省肿瘤医院 内镜中心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