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智慧

作者:孙顺来 福建师范大学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这句古老的谚语在民间流传已久,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医养生哲理和丰富的食疗知识。那么,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随着季节的变化,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悄然变化,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这个季节,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新陈代谢减慢,体内相对燥热。中医理论中,萝卜性凉,具有清热生津、下气宽中、消食化滞等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浊气,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冬天适当吃萝卜,可以清热润燥,缓解体内的燥热之气,预防因内热而引起的上火、便秘、咳嗽等疾病。此外,萝卜还富含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同时,萝卜中的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冬季因饮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有着良好的缓解作用。因此,萝卜作为一种根茎类蔬菜,以其清脆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冬日里的养生佳品。寒冷冬日,一碗热腾腾的萝卜排骨汤,或是一盘爽脆的凉拌萝卜丝,都是温暖身心、养生保健的不错选择。

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节的到来。在这个季节,人体阳气外浮,体内相对虚寒,出汗多,容易耗伤津液,此时,人们往往喜欢吃冷饮、吹空调,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脾胃受寒,寒湿内生。中医理论中,姜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能够帮助身体提升阳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夏天适当吃姜,可以温暖脾胃,驱散体内的寒湿之气,预防因贪凉而引起的感冒、腹痛、腹泻等疾病。同时,姜还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让人在炎热的夏天感到神清气爽。因此,姜作为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以其辛辣的特性和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为夏日里的养生圣品。炎炎夏日,一杯清新的姜茶,或是一份微辣的姜丝炒肉,都是提神醒脑、养生保健的美味佳肴。

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个人体质,合理食用姜和萝卜。夏天可以在炒菜、煲汤时加入适量的姜片,或者喝一些姜茶、姜水。但要注意,姜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引起上火。对于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可以适当减少姜的用量。冬天可以吃一些萝卜汤、萝卜炖肉等菜肴,或者将萝卜榨汁饮用。但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生吃萝卜,可以将萝卜煮熟后食用。

在中医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顺应四季变化,合理调整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养生哲学。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身体的呼唤,用中医食疗的智慧,唱响四季之歌,享受健康和谐的生活吧。

(作者:孙顺来 福建师范大学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