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人家屋前屋后的某一角落,凡在阳光能触及之处,常能看到一种全株被毛茸茸的、气味辛香的草本植物。这就是本文的主角,闽南人的“万金油”——太子香。
传说
在闽南地区,传说保生大帝吴夲揭皇榜治好了皇帝母亲的病。在与皇帝交谈时听闻太子患肝疾已久,吴真人后来用草药治好了太子。故取名此草为“太子香”。而后这一名称便在闽南这一带流传下来。而关于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在《保生大帝药签解》(白礁慈济宫)一书中未找到有关太子香的记载。所以太子香的名称由来更可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下来,是一种俗语。关于太子香的由来,查阅相关文献,太子香亦名到手香,原产自印度,后传至东南亚,在国外作为一种香料兼药用植物。在《中国植物志》、《现代中药大辞典》等均未记载。在台湾《汉方中草药对症图典2》有相关记载。赋予太子香传说色彩,可见闽南人对其功效的肯定。如此尊贵的称谓,也体现其在闽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媲美“万金油”于普通百姓心中的重要性。
植物学性状
太子香,别名到手香、左手香、印度薄荷,是唇形科鞘蕊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四棱形,较粗壮,多分枝。叶对生,呈阔卵形或肾形,边缘为不整齐的钝锯齿。全株被细密灰白色长柔毛。在闽南地区未见其开花、结果。其叶有较浓的香味,用手触碰香气更浓且持久。
生活习性
太子香为全日照植物,生长适温为20℃~30℃,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茂密,香气浓郁,但在室内有散射光的情况下也能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且耐旱能力强,对土质及肥力要求亦不高,容易养活,无需特殊养护,盆栽或土栽都可。太子香种植十分简易,为落地生根植物,用扦插法进行繁殖。如有需要,折一支枝干回家一插,便又是一株活的太子香了,可随摘随用。种之、养之、采用如此方便,真正体现草药“简便廉”的优势。太子香用顽强的小生命守护着寻常百姓的身心健康,犹如家家常备之“万金油”。
药物学功效
太子香,其药性味苦、辛,性凉,入肺、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清暑解表、化痰止咳、化湿健胃、消肿止痒、凉血行气、驱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感冒暑湿、咳嗽咳痰、口臭、口腔炎、胃痛、呕吐、泄泻、耳痛等,外用可治跌打损伤、刀伤、烧伤、烫伤、昆虫蜇伤等。其药用范围之广泛,涉及了内、外科,内用、外敷均可,不得不说这堪比“万金油”,是一种百治百验的万用草药。
主要化学成分
到手香挥发油中含有酚类、醇类、醛类等化合物,其中香芹酚的含量最高,高达57.82%,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药食同源
在漳州地区,太子香煮肉片,再予少许盐调味做出的汤,可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仅味道清香爽口,而且清热解暑,尤宜适合夏暑时节来一碗。更有民间小偏方:太子香9片、生姜3~5片、葱3根、猪肉片半斤。煎煮方法:水煮沸,放入切片猪肉,去沫,加入姜、葱、太子香(可揉碎增加药效),中火煮10分钟即可。辛香之药因取其气而非取其味,故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此方对于较长时间反复咳嗽、白痰、气喘,昼轻夜重的患者有较佳疗效。尤其睡前来一碗,可安然入睡。风寒感冒初起亦效佳。在知网文献库中《到手香挥发油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中有所论述,太子香(到手香)挥发油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本方药食同源,口感佳,老幼妇孺皆适宜。
太子香虽非闽南本土之草药,但如今已深深扎根于闽南地区,流传已久,融入了许多闽南人特有的色彩;且太子香有着“简便廉验”的优势,守护一方人民,可谓是我们闽南人的“万金油”。
(作者:张佳嘉 漳州市第二中医院 康复科 全科主治医师)